“双减”减的是什么——
减轻义务教育阶段
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双减”为的是什么——
把休息的权利还给孩子,
让教育回归五育并举的初心。
那为什么有的家长
反而更焦虑、更迷茫了呢?
“不让孩子上补习班,我还怎么‘鸡娃’?”
“孩子早早做完作业,回家不知该干啥!”
“孩子作业少更多时间玩手机,
我家亲子关系矛盾升级!”
10月14日,“双减”政策下的家庭教育工作研讨会请来教育专家、中小学校长、市级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和家长代表共聚一堂,聆听家长焦虑,直面工作困难,探讨解决方案。本次研讨会让与会代表获知更多家长的焦虑,同时也更深切地体会到老师为“双减”工作所付出的辛劳,教育不是学校一方的“独角戏”,家长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所以,如何更好地运用好家校共育这支黏合剂在“双减”之下变得尤为迫切。与会代表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和生活体会畅所欲言,提出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及解决问题的办法,为广州下一步实施家庭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优化师资队伍,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水平,积极参与广东省家风家教志愿服务,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研讨会现场
本次研讨会由广州市教育局主办,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广东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广州市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孩子》杂志社协办,越秀区教育局、越秀区铁一小学承办。广东省政协文史委副主任、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会长顾作义,广州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华山鹰等领导出席研讨会。
家长诉焦虑
家长代表陈女士
作为家长,“双减”减了作业减不了我的焦虑,而且越减越焦虑,焦虑别人的孩子都在偷偷地跑,就我家孩子在慢慢地走。作业量减了,孩子的练习达不到一定的量,很难达到考试的要求,这不是政策中减少考试次数就能解决的问题;为数不多的考试只评等级不公布具体成绩,同一等级的分数可能跨度多达30分,家长无从知道孩子的学习效果,万一孩子掉队了,考不上好学校怎么办呢?
家长代表支女士
作为一名二孩妈妈和有着8年经验的家委,我还是能真切感受到“双减”带来的福利。孩子的负担确实减轻了,作业少了,回家后有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用来做运动、玩乐器、做家务或者阅读;因为有校内课后托管,家长也不用再做下班就往学校飞奔接娃的“赶路人”;校外学科培训的整治也让教育回归到育人的初衷。但是,同样因为校外学科培训不能在周六日排课,有一些孩子放学后就要赶去补课,更有的家庭请来私教,感觉孩子又在另一赛道上奔跑了,非常辛苦。在我看来,当家长把目光放长远一点,焦虑是会减轻的,当教育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学习的内驱力也会逐渐提升。家长越平和,孩子就越淡定;家长越焦虑,孩子就越不知所措。
学校谈压力
广州市广外附设外语学校副校长叶和丽
“双减”之下,学生身上减轻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教师来“负重前行”。曾做过小范围调查,学校实施课后延时服务后给教师会带来一定的影响,86.4%参与者表示工作量有增大,74.4%参与者表示没有更多时间顾及自身家庭,64.2%参与者表示工作压力增大,57.4%参与者表示身心健康受到一定影响。同时,学校也面临着教师在校时间延长,职业幸福感有所降低;师资力量配备不能完全满足课后服务的学生素养全面发展的要求等实际问题。
还有少数老师反映不敢在家长群交流孩子的作业情况,不敢让孩子自行检查和矫正作业,哪怕是原来“文章不厌百回改”的作文自批环节和互批环节。“双减”的目的是让教育回归育人初心,家、校之间需要更多的信任和合作。
广州市海珠区宝玉直实验小学校长赖海虹
“双减”之后,家长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