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名词谓语句的认知语用动因:
类型学的证据
高航刘华
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
名词谓语句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一直受到重视,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探索名词谓语句有哪些形式,尤其是哪些NP能够充当谓语。第二,考察主语NP和谓语NP存在哪些语义关系。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如马庆株()、周日安()、刘顺()、项开喜()、陈满华()、张姜知()、庞加光()、王红旗()等。这些研究深化了对汉语自身特点的挖掘,但都是从汉语内部视角进行的,没有从根本上探索该结构的形成理据。从语言演化的角度观察,语法构式(grammaticalconstruction)是语用策略约定俗成的结果。说话人在传递意图时可以选择各种语言表达式,但不同表达式对受话人的语用推理的影响是不同的。其中最后凝固下来的形式通常是最适合说话人交际的,这就像生物进化中最适应环境的物种生存下来一样。本文调查了包括汉语在内的17种语言中名词谓语句的分布情况,发现其中11种语言有名词谓语句,并且在其语义结构上存在共性。有4类语义关系被编码的频率最高,包括类属关系、数量关系、空间关系和同一关系。它们是各种文化的概念系统必不可少的,被编码为名词谓语句时对受话人的语用推理造成的负担最小。但是,由于文化制约下的语用策略的差异,有一些语言没有采用这样的编码策略。此外,名词谓语句的具体形式受到同位结构等相似构式的制约。在有可能与其他构式混淆的情况下,各种语言中都有消解歧义的形式手段,帮助受话人减少语用推理所需的心智努力。
关键词:
名词谓语句;认知;语用;动因;类型学
02
汉英时间词轴线类型特质及其语言
蕴含共性
罗思明王佳敏
1.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2.北京外国语
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
摘要:
深度揭示时轴类型具有认知语言学和语言类型学研究价值,但目前研究在其精细度、语言蕴含共性和生成理据上存在欠缺。鉴于此,本文在认知类型学框架下,归纳出汉英时间词的轴线类型特质,依此提出相关蕴含共性假设,再基于8种语言语料进行跨语言样本验证,最后对语言共性理据进行综合性解释。时间词拥有“水平时轴主导共性”“垂直时轴辅聚共性”和“左右时轴缺失共性”,遵循“时间词空间化?水平时间轴线,垂直时间轴线?水平时间轴线”两条语言蕴含共性。这些语言共性是时空认知共性、认知类型特性、生理结构属性、民族时间认知取向等多种理据互动的结果。本研究比以往同类研究更加精细全面,相关成果修正和增强了时轴类型研究体系,不仅揭示了时轴类型内部关联和语言蕴含共性,而且修正了时轴取向语言类型,提出了时间词时轴类型生成的认知语言类型学三元模式,研究结论对语言类型学和时空关联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
时间词;空间化;时间轴线;蕴含共性;理据
03
类型学视角下英汉格标志配置与分裂及物/不及物
于秀金姜兆梓庾小美
1.山东财经大学2.临沂大学
3.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摘要:
汉语中的非宾格/作格动词句和“把”字句的性质争论已久,本文从语言类型学角度对比英汉语的格标志配置以及分裂及物/不及物,以揭示这两种句式的属性。研究发现:(1)世界语言中主-宾格凸显语言有施-通格配置,施-通格凸显语言有主-宾格配置,即格标志配置的分裂,格标志配置分裂是世界语言的普遍现象,但分裂方式不尽相同;有的语言中的格标志配置分裂只发生在不同不及物句之间,而有的语言中的格标志配置分裂发生在不同不及物句之间和不同及物句之间;(2)英语和意大利语相似,只有分裂不及物而无分裂及物,汉语则和格鲁吉亚语相似,兼具分裂不及物和分裂及物;(3)英汉分裂不及物均发生在主格不及物句和通格不及物句之间,汉语分裂及物则发生在主-宾格及物句和施-通格及物句之间,“把”字句是施-通格及物句,是触发分裂及物的关键,非宾格/作格动词句是通格不及物句;(4)英汉通格不及物句的动词类型相似,通格论元位于通格动词之后是基础句式;(5)英汉及物句的动词类型差异显著,英语只有主-宾格动词而无施-通格动词,汉语既有主-宾格动词/动结式,也有主-宾格和施-通格兼类的动词/动结式;(6)汉语格标志配置分裂视角重新界定了非作格动词、非宾格/作格动词以及“把”字句的属性,汉语VO-OV混合语序、非常规句式以及主语/话题不清等句法现象可视为混合格标志配置和混合分裂所致。
关键词:
格标志配置;主-宾格;施-通格;分裂及物/不及物
04
中国对外话语译介与传播研究回顾与展望(-)
张威李婧萍
北京外国语大学
摘要:
加强中国话语国际传播的感召力、公信力和影响力,探索中国话语国际传播的有效路径和模式,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是当前国家发展战略重点。因此,中国特色话语的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就成为当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大选题。中国特色对外话语的译介与传播涉及话语分析、翻译学与传播学三个领域,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