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活动观指导下的小学英语故事教学实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基于所教故事内容及教学目标设计并开展不同逻辑与难度梯度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文化意识与思维品质。本文以广东人民出版社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2VacationPlans中的故事为基础,结合具体教学实例,阐述如何在小学英语故事教学中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从而为小学英语教师提供有效的建议和方法,促进小学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
故事(Story)作为广东人民出版社(以下简称“粤人版”)小学英语教材每个单元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英语、发展能力与思维的重要载体。而活动是教师在小学英语故事教学中经常使用的课堂组织形式,也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基本途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年版)》(教育部,)(以下简称《课标》)提及并倡导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的理念,更是进一步强调了学习活动观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小学英语教师通过在故事教学中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检验学习活动观应用于小学英语课堂的可行性,可促进小学英语教育理念的进步与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英语学习活动观的特点与作用
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概念在《课标》(教育部,)中首次提到,它具有三个基本特点:(1)旨在发展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2)重视课程内容的整合、强调主题意义的引领作用与英语情境的重要性;(3)倡导的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这三种活动类型体现了由浅入深的逻辑与难度梯度。
现阶段,英语作为我国开设的一门重点外语科目,因其具有的语言特殊性和文化差异性,使得小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存在不少难度。然而,在英语故事教学中落实学习活动观,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深入地理解故事内容、锻炼并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培养语言文化意识、发展多元思维品质,从而实现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其中,学习理解类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学故事内容大意,掌握英语语法知识,了解故事中蕴藏的文化背景知识;应用实践类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和锻炼英语学习技巧与策略,提高英语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而迁移创新类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思考、想象、创造与评价,实现多元思维品质的发展。
二、如何在小学英语故事教学中应用学习活动观
英语学习活动观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路径是从学习理解活动、到应用实践活动、再到迁移创新活动(陈世克,)。这三个层次的活动从基于语篇的知识建构、到深入语篇的能力转化、再到超越语篇的素养形成,体现了一种逻辑与难度梯度的提高(张秋会,王蔷,蒋京丽,)。
因此,在小学英语故事教学中践行学习活动观,教师应该仔细研读所教的故事语篇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进而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根据活动观提到的三种活动类型的逻辑梯度具体设计不同难度的学习活动。下面,文章以粤人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2VacationPlans的故事为基础,结合具体教学实例,阐述如何在小学英语故事教学中设计和开展各类学习活动。
(1)学习理解类活动。学习理解类活动主要指感知与注意、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等学习活动(教育部,)。这一类活动的特点是基于语篇,围绕主题语境,通过激活学生的已学知识和经验,帮助形成新的知识结构。①围绕主题创设情境。在教授Unit2VacationPlans中的故事之前,教师让学生回忆并分享自己的度假经历,创设主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写出所有与自己的度假经历有关的内容(如:时间、地点、天气、人物、活动、心情等),使学生在语境中激活与vacation相关的信息,为故事教学做铺垫。
②感知、注意与获取。在教授故事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浏览故事标题与图片,并回答与故事要素相关的问题,如:“Whoarethey?”“Wherearethey?”“Whataretheytalkingabout?”等;进而让学生根据已经了解到的要素预测故事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快速浏览故事内容,从中了解故事主旨,并对照自己的预测,加深对故事主旨的理解。
③梳理、概括与整合。在引导学生了解故事主旨之后,教师让学生对本故事细节信息进行梳理,找出Tony、Jenny和Gogo去西藏度假时参观的景点、开展的活动、乘坐的交通工具以及住宿安排等信息,接着要求学生制作成思维导图,并对所梳理的信息进行口头概括。进而结合思维导图学习本课的固定搭配与句型结构。
通过以上学习活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理解故事内容,并引起学生对话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