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家里不是隔离,也是在战斗!闷两个礼拜,病毒也要被你‘闷死’了”、“防火防盗防同事”……还记得疫情正严重时的这些金句吗?
这些话都是张教授说的,也因为这些接地气、有担当的发言,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他成为了疫情防控期间备受大家信任的“网红医生”。
相信张文宏教授每次发言时的黑眼圈给不少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让人一看就感觉平时殚精竭虑,操劳过度。
其实,张教授的黑眼圈之所以这么浓重,是因为他在疫情防控期间,除了兼顾本职工作外,还主编出版了两本关于疫情防控研究的书籍。
一本是《张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
这本书免费发布数字版,下载量全网累计近万次;纸质版首印80万册,免费赠送给本医院入住患者。
这本“抗疫宝典”甚至火到了国外,不仅为深陷疫情的伊朗支招,出了波斯语版;英文版也已签约,还有俄语版、乌兹别克语版、泰语版、越南语版权输出在逐步推进。
另一本则是《冠状病毒病——从基础到临床》。
这本书刚编写完成不久,在3月底交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复旦大学出版社随之发布了这本书的海外翻译出版招募令,向全社会招募翻译志愿者。目前,合作译员已经确定了,书籍正处于翻译阶段,将于5月份正式出版。
复旦大学出版社发布这本书的多语种翻译志愿者招募令时,很多做过翻译的小伙伴纷纷留言,跃跃欲试,想为疫情防控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目前负责该书英文版翻译的13人已经确定了,没能入选的小伙伴们不要伤心,积极提高自己,争取把握住下一次机会吧。
那么,在图书翻译中,入行不久、经验不足的小伙伴们又需要注意哪些方面,避免掉入哪些坑里呢?
1、自身条件
“功夫在诗外”,好的译文和译者亦然。自身语言能力是入坑译书的必备条件。
如果说,你萌生了译书的想法,那么在译书前,你自身的语言能力必须是达到一定水平,译文质量起码能触摸到出版标准。
译者的专业,绝不仅限于外语。如果你的中英文水平够格,又对某一专业(人文,艺术,社科,科技,商业,金融,法律等)有过一定程度的研究,那么这一题材的英文著作,就可以成为你的目标了。
2、出版社资质
在甲方骗稿和无偿比稿之风遍地腌臜的今天,如果有试译机会的话,千万要对出版社做背景调查。
不要在翻译任务顺利完成后,却把时间和精力成本都浪费在漫长的等稿酬和出版成书的过程中。
如果你的译文质量过关,即便你是初出茅庐,好的出版社也不会欺负新人。新兴、市场化的图书公司和文化品牌通常要守信誉一些。
3、图书题材
这是译书工作中的一大雷区,目前没有相关的成文标准,明确规定出哪些题材内容处于“红线之内”。
通常而言,人文社科题材的书籍雷区最多;尽量远离中国近代史,也尽量别去触碰与马恩列几位大大相关的题材……
更多语言类、翻译行业有趣话题和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