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泰语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在中国南京的一家高校里开设,这是中国最早的东盟国家语言教学培训。如今,随着中国和东盟国家的交往日益密切,相关专业建设也逐渐完善。就读这些专业的中国学生向《中国东盟报道》记者透露,选择东盟国家语言作为自己的专业,不仅能让同龄的小伙伴高看自己一头,而且毕业之后,找工作也不用愁。
那么,这些学习东盟国家语言的中国学生,毕业后大多会去哪呢?
“物”以稀为贵
“我虽然是高考调剂到马来语专业的,但进入该专业学习后,我就喜欢上了这个专业,而且对本科毕业后的发展抱有信心。”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马来语专业大二学生刘阳对《中国东盟报道》记者表示。
“专业选择必须和就业挂钩,单纯喜欢虽然无可指摘,但于当下竞争异常激烈的中国社会来看,这种想法有些天真。马来语专业高考需要的分数高,而且是‘四年三招’,也就是说这个专业不是年年招生,而是每四年当中会出现一个空白年,不招生,这就决定了我们专业每年毕业的学生人数少,再加上学校口碑好,就业竞争压力相对会小一些,所谓‘物’以稀为贵。”刘阳说起来头头是道。
查阅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国内设有泰语、菲律宾语、马来语、缅甸语等东盟国家语言的高校网站,《中国东盟报道》记者也发现,近四年,这些院校泰语、柬埔寨语等东盟国家语言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大多在98%以上,甚至%。
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也对《中国东盟报道》记者表示,一些大型进出口贸易公司、国际传媒公司、国有企事业单位、公务员系统都会有针对性地招收缅甸语等东盟国家语种的应届毕业生——甚至有国企抱怨“生源少”等问题。
而浏览智联招聘等专业招聘网站,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知名机构招收泰语等小语种应届毕业生的招聘启事确实屡有出现。
政策推动很重要
《中国东盟报道》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不少中国学生都对能讲好东盟国家语言的同龄人表示很佩服,并猜测“随着境外旅游的火热,这些小伙伴的就业会更容易”。
国内某大型招聘平台资深HR对《中国东盟报道》记者表示,学生们的判断确有道理。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等中国国家级规划的出台,企事业单位对懂得相关语言的人才需求将热度不减,甚至有增长之势。言语相同是沟通之基,东盟国家均为“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且与中国多方面的合作日益密切,这将不断激发新的工作机会产生。
据北京外国语大学提供的数据显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该校已新增外语语种31个,主要集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中,填补了国内相关语种空白。预计到年,该校开设语种将超过种,实现与中国建交国家语言全覆盖。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也曾对媒体表示,“外语能力是国家参与全球事务的战略资源”,“过去,中国高等外语教育传统上多注重通用语种、大语种,偏重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语言,对其他地区和国家的语言学习有‘赤字’,具体来说,对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国家和地区如亚非拉、中东欧的非通用语或小语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