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的外语功力为什么那么深厚他只用一个

????????????????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季羡林是中国近代学贯中西的名家,他既是学者,也是文学家,更是翻译家。他留学德国十年,回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掌握十几门外语,知识渊博的学者。可以这么说吧,在中国近代,除了陈寅恪,辜鸿铭,钱钟书,真的很难找出第四位可以与他匹敌的文化名人。季羡林不单英语水平高,德语也不赖,此外还掌握很多种外语,甚至偏门的外语,都运用得娴熟,让人佩服不已。

大师季羡林用什么方法来掌握外语呢?我们英语学习者可以从他的方法中得到任何借鉴吗?笔者阅读了季老的相关著作,从中得到一点启发。我们来看看他用了什么奇招,能够独步外语天下。下面这段话是摘自他的相关文章,深刻揭示了学外语的真谛:

学外语与教外语有关,也就是与教学法有关,而据我所知,外语教学法国与国之间是不相同的,仅以中国与德国对比,其悬殊立见。中国是慢吞吞地循序渐进,学了好久,还不让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读原著。而在德国,则正相反。据说19世纪一位大语言学家说过:"学外语有如学游泳,把学生带到游泳池旁,一一推下水去;只要淹不死,游泳就学会了,而淹死的事是绝无仅有的。"我学俄文时,教师只教我念了念字母,教了点名词变化和动词变化,立即让我们读果戈里的《鼻子》,天天拼命查字典,苦不堪言。然而学生的主动性完全调动起来了。一个学期,就念完了《鼻子》和一本教科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德国的实践证明,这样做是有成效的。

总结他的论述,我们会得出几点:

第一点:学习外语,需要有环境,没有环境,你就没有动力去学习。他文章所说的大海,就是指代语言环境,就好比你去美国,你不学习,就不能和别人交流沟通,就要饿肚子,怎么样你都要说几句。因此,作为中国学生,没有语言环境,老师就要想办法创造环境,比如上课的时候,老师要尽量说英语。

第二点:学习外语,需充分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有环境,你却不肯学,那也是徒劳,自己有了积极性,就会去查阅词典,请教老师问题。就拿英语来说,常用词汇来来去去就拿六七千,把相应词组,短语,固定搭配,句型都掌握了,还有什么难呢?

第三点:学外语,应该阅读外国名著。只有阅读外国名著,才能体会到外语的精妙,也能从中掌握最地道的外语用法。

第四点:学外语,离不开词典。词典就是最好的老师,词典是语言学家总结出来的语言精髓,懒得查词典的人,永远学不好。

所以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季羡林先生其实就用一个方法,学好了很多门外语,当然这其中,他付出非常多的汗水和泪水,才成为一代大家,深受莘莘学子敬仰。(图文来源网络。)

转载自“区域国别学与跨文化研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5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