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协同育人理念、构建立体多元化课程思政形式,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坚持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注重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积极引导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该校英语系秉持着教学与思政改革相辅相成,技能与情感培养共同发展的育人办法。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语言思政”“主题思政”“实践思政”。《高级英语》课程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分别从“语言思政”“主题思政”“实践思政”三个方面设计与思政育人目标相契合的教学活动,完成教学方案设计,使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同时,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积极引导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努力实现英语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
做“有温度”的混合式课程思政教育平台。《英语教学法》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线上线下教学的功能和特点,将课程思政目标融入到线上线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清晰制定每个单元的知识、能力、素养(课程思政)目标,并建立各目标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课前线上任务布置,课中翻转课堂教学活动任务,到课后作业均体现课程思政的元素,在掌握语言教学理论方法知识、提高听说读写教学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高尚师德、良好综合素质和教师职业素养。
“与时俱进”“家国情怀”。《报刊选读》课程则采用ChinaDaily(《中国日报》英文版)为教学基础,将英语时政报道中融入思政元素,传递中国正能量。通过泛读、精读、重点时事讨论等课堂内容,完成有关社会文化、时政要点新闻等话题的思辩与评述分析能力,对主旨进行提炼并总结个人观点等;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和方法,并进一步增强课程思政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深厚的家国情怀,弘扬外语类课程思政教育主旋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爱国主义精神和深刻的个人价值思考。提炼新文科“中国特色”英语专业阅读课程的积极效果;引导学生获得更好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民族自豪感,构建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跨文化交际意识灌输,综合培养学生大局意识。通过《跨文化交际》课程学习,将立德树人贯穿育人全过程,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消除学生对中外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认知偏差,让学生感受到中西文化的差异,通过深入的思考,澄清价值观念。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中外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本课程不仅落实“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教学理念的课程。同时也是将德育教育,中国的传统文化、美德和国家情怀自然的渗入到课程教学中。在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了解传承中国文化精华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爱国情怀。“以教师为主导”,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充分展示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底蕴,在课程中不断使用谚语、名言来阐释中国文化核心,详尽解释了儒家、道家、孔子思想。“学为中心”,教师让不同学生分别讲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即:忠、孝、诚、信、廉、耻等(全英阐述)。有效进行语言输出,也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尽情发言的平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思想。不但如此,学生在此过程中提升文化输出能力,增强文化自信。
增强学生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在培养学生对异国文化敏感性和宽容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其跨文化交际的灵活性。通过介绍跨文化交际相关理论和文化知识,指导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实践,通过真实案例讲解、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和世界文化多样性,明确文化冲击的原因,克服文化障碍,用发展的眼光认识自己和他人,能够更加客观、系统、全面地看待问题,最终目标是培养既有家国情怀,又有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突出思政课程第一课堂作用,突出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黑龙江外国语学院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在教学育人中贯彻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积极发挥第二课堂作用,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助力学生更好的成长与发展。(通讯员:黑龙江外国语学院王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