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外星人到访地球的话,第一站应该到访哪里?”4月14日,新华社《大学问》节目第三期刚一开始,观众们就被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杨丹这一脑洞大开的问题所吸引,而答案,自然毫无疑问,“北京海淀区西三环北路北京外国语大学”。为什么外星人要最先来到北外呢?本期推送,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谜底!
搞外交,我们是专业的
两个文明的首次相遇,也就是外交的开始,倘若外星人到访地球,最先接触的必然是外交官,而北京外国语大学,或许就是中国走出最多外交官的地方。
一直以来,北京外国语大学都有“共和国外交官摇篮”的美誉,在北外人中更是流传着一句话“有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就有北外人的身影”。从年的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俄文大队开始,北京外国语大学一路走来,曲折跌宕,波澜壮阔的办学历程,构成了新中国外交事业发展的缩影。
年成立英文队之初,周恩来总理参加学校大会,提出“我们不仅要培养军事翻译,而且要培养新中国的外交人才”。从此,北外人的青春,为祖国而燃。此后的数十年,北外跟随共和国从百废待兴一步步走向繁荣辉煌,多位大使,多位参赞,在中外交流的重要时刻,北外人用语言架起沟通共进的桥梁。
北外校友、翻译家张幼云曾作为国家领导人翻译,亲历关于香港回归的22轮中英谈判;前驻美大使崔天凯校友、前驻俄罗斯大使李辉校友在国际舞台展示大国形象、北外精神;国际大法官薛捍勤校友在海牙国际法庭维护国际正义;北京申奥现场,杨澜校友曾给国际奥委会留下完美印象。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外国语高等学校,北外一直秉承红色基因,听党话、跟党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培养了一大批政治素质过硬、外语能力突出、综合素质优秀的涉外高端人才。如今,借助外语学习的优势,一大批优秀的北外学子或走进国家外事部门,或投身公共外交领域,成为中外交流的使者。
讲外语,种尽情挑
语言是交流沟通的前提,它使抽象的思维得到具体的呈现,使互不了解的双方可以袒露心扉。如果外星人到访地球,想要跨过语言的障碍,开设种外语的北外自然是最佳选择。
为了配合国家战略发展的需求,北外一直把“多语种”作为办学的主要方针之一。从最初教授俄语、英语,到教授十几种、几十种外语,北外的语种建设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近年来,学校大力加强非通用语种建设,目前已建成国内覆盖面最大的欧洲语种群和亚洲语种群基地,获批开设种外语课程,覆盖了所有与中国建交国家的官方语言,是国内开设语种最多的高校。
面向“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需求,北外积极推进“非通用语种+通用语种”的复语型人才以及“非通用语种+学科方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当前,学校3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41个区域和国别研究基地、3个教育部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已经形成了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为主体,文、法、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
进入“十四五”发展新阶段,北外将全面构建非通用语种建设新格局,谋划制定“工程”非通用语种振兴计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非通用语教材建设,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搭建非通用语教育与服务平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外星语?没在怕的
种外语,让中外之间可以交流无碍,彼此理解,但要是遇到从未见过的“外星语”,北外人又会如何应对呢?近年来,北外大力推进学科融合,深化语言研究,为全球语言研究和语言保护贡献中国智慧,与“外星人”畅谈的秘密或许就藏在这里。
年,北外与科大讯飞、华为等全球信息科技企业龙头强强联手,成立了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实验室聚焦相关领域的前沿课题,采取科学方法,探索外语学习的生理机制和内在规律,着力推进多语言脑科学实验研究、大数据驱动的语言智能教学建模和应用研究、跨语言多模态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等前沿课题。
年,北外成立国内首家聚焦国家/国别翻译能力的研究机构——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翻译能力研究中心,积极践行把中国介绍给世界,把世界介绍给中国的使命。同时,学校还建成了世界语言博物馆,在展示语言现象、陈列语言实物、保护语言资源、拓展语言研究的同时,还实现了语言欣赏、语言教育、语言研究等目的,汇聚国内外各方资源,跟踪世界语言研究领域的发展,更好地推动全国语言研究的专业普及。
语言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它让人类构造出了时间、空间、意志、真理等众多抽象概念,也构建了文明、民族、国家等现代社会结构赖以存在的基础。外星人也许永远都不会造访地球,但语言研究与教育永远都会是文明交流的重要基础。未来,北京外国语大学将进一步融合不同学科,聚焦前沿问题,激发语言研究在促进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培养更多具有扎实外语基础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