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外因为录取分数滑铁卢冲上了微博热搜,凭借一己之力让早已式微的外语专业再次来到风口浪尖。
广外被称为中国第三大外语院校,也一度是广东省内排名前几的高校。但今年在广东省排名六万多的考生就可以上广外,还能挑挑语种,不少考生挑了一圈,转头去了广州大学。在河南省广外甚至出现断档,最低录取分数线甚至跌破了一本线。网上还出现了嘲讽广外录取分数的段子:明年二本,后年大专。
其实不光是广外,北外和上外作为中国最好的外语院校,近年来热度也持续降低,综合性的高校里,外语专业的录取分数往往也垫底,考生纷纷用脚投票,宁愿去二本计算机,也不去一本小语种。
二十年前,随着中国加入wto,大量外资企业涌入中国,外企白领收入高,工作环境好,还有洋气的英文名,光环比现在的大厂码农和公务员还要耀眼,外语专业也成为了热门的选择,北外和上外的录取分数线一度赶超.
二十年后,外语类院校和专业为何沦落至此?
首先,外企的光环不在了。零几年的时候,国内就业市场是没有大厂这个概念的,那个时候统称私企,属于鄙视链的最底端,考编制也没有现在这么卷,去高大上的外企工作,成为朝阳区的Lucy,Mark,才是最令人羡慕的。如何才能进外企工作呢?学外语就成了一条理所当然的路径。而现在,想赚钱的都去互联网和金融了,想稳定的都去国企或者考公考编了,然后发现学外语的基本只能考三不限,还不如学中文,起码岗位多。
其次,外语的光环也没有了。以前不会外语,是真的没法跟外国人交流,出国都不敢自由行。现在机器翻译越来越精准了,日常交流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胜任,很多大厂甚至外企,在日常工作中也会使用机器翻译节省人力和时间,码农改变了世界,外语的实用性和稀缺性都大不如前。
有人会告诉你,语言只是一门工具,学好外语再加一门专业,你就可以卷赢大多数人。听上去很有道理,而且很多外语院校也是这么做的,比如北外的英语专业,就包括金融、经济、国际关系等多个方向。但是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其他院校的学生,他们的英语水平也完全可以达到在外企工作的要求呢?
如果说这里的外语是指小语种,那么你想想,你花了多少年学的英语?大学四年时间,你想从零开始学好一门外语再加一门专业,这简直是地狱级难度,到最后可能两边都是半瓶子水。
大家都知道学医很苦,但是你们知道很多外语院校是有早读,甚至晚自习的吗?课程也比一般专业多很多,很多专业大三就开始实习了,而大部分外语专业大三还在考专四专八,学听力语法。想想也是,一门全新的语言,学两年多你真的能学会吗?
疫情下的出国难,也是导致外语专业遇冷的客观原因。以前的外语热跟出国热是直接挂钩的,现在的回国隔离和天价机票,让很多原本考虑送孩子出国的家庭产生了犹豫。学小语种如果想拿高薪,外派是最容易实现的,但由于疫情影响,外派的机会也不像以前那么多了,就算碰到机会也要考虑一下回国的难度和年迈的父母。
另外,大环境来看,经济内循环也是导致外语专业遇冷的原因。以前国民经济靠出口发展,外贸是一个很赚钱的行业,占GDP比重很高,现在外贸公司早就入不敷出了,国民经济转向内循环。其实这是好事,看看美国,有全民学外语热吗?有知名的外语外贸类大学吗?当你足够强大的时候,别人都要学习你的语言,遵守你的规则。
说来说去,时势造英雄,外语专业的落魄可谓时代的眼泪了。二十年前,北大青鸟进修一下就能去当程序员,写着写成私企就成了大厂,现在还能指挥北大毕业的写程序。谁又能知道二十年后的风口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