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更多国之重器培养更多杰出人才
——哈尔滨工业大学探索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
光明日报张士英
从博士毕业到晋升教授需要多久?按常规路径,博士毕业3年可评副教授,副教授满5年可评教授。
而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吕海宝仅用2年,从讲师直接晋升教授,那年他刚31岁,用他的话说做基础研究周期长,见效慢,学校给他吃下了定心丸。十年如初,他一直瞄准世界前沿方向做研究。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吕海宝不是个例,也不是获评教授时最年轻的教师,这些年轻教师的迅速成长得益于学校教育教学评价改革。
培养杰出人才,打造国之重器,人才队伍是核心要素。近年来,哈尔滨工业大学探索实行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破“四唯”、立“新标”,不论资历、不设门槛,以教学能力、创新价值、科研贡献为评价导向,引导教师静心治学、潜心教学,引导科研人员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原创性、基础性、前沿性研究。
“此次参加两院院士大会,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更让我们坚定了改革的信心和决心,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学校着力打造一批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贡献更多‘哈工大方案’。”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周玉表示。
面向课堂教学以教研能力为导向
曾连续4次获得学生最受欢迎老师、3次获得金牌授课教师的称号,包揽各类教学大奖……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数学学院的尹逊波被学生称为“用故事讲课的男神”。凭借讲课好,他提前2年破格晋升教授。
让每一个学生来到自己的课堂都有收获——这是尹逊波一贯坚持的教学理念。“哈工大虽然是一所科研实力突出的大学,但学校并没有重科研、轻教学,不以论文发表、科研项目作为教师考核晋升的唯一指标,给教学型教师单独的晋升通道,使我们在工作中能够更加专心优化课堂教学,做对人才培养有益的事。”
哈尔滨工业大学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的人才特点,将教师分为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学为主型、科研为主型、创新创业型等多种类型,开通相应的单独分类评审、分类晋升通道。“分类评价打破一把尺子、一个标准的评价方式。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探索长周期评价,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哈尔滨工业大学人事处副处长兼师资人才办主任梁恒介绍。
针对教学成果特别突出的一线教师,学校实施教学拔尖人才选聘计划,面向教学能力、教学业绩特别突出的青年教师,选拔培养教育教学领域未来的领军人才。
“只要你在某一方面特别突出,都有机会脱颖而出,不论资历重实绩的举措让青年教师动力倍增。”外国语学院李雪也是通过教学拔尖人才选聘计划被遴选为教授,如今已由一名教师成长为学院院长。
李雪是位多面手,在讲课之余潜心从事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她坦言,评教授之前更重视个人教学业务能力和学术能力的提升,评上教授之后,更深度思考外语教育的责任使命,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