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马北京(孔网店铺:黑马北京的书摊)来源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年10月21日,早晨的中央电台新闻与报纸摘要节目宣布了当年12月恢复高考的消息,按照规定我们本来要年底毕业的这批学生算“在校生”,不能都参加高考,只有3%的名额去参加高考。3%之外的落选人员要延长半年学期,到年夏天以应届生的身份参加高考。看来这3%的名额十分宝贵,如果能脱颖而出,就提前上大学了。那时由于多年的运动造成的心理阴影,人们普遍认为这次高考也许是一次试水,说不定第二年高考还会取消呢,如果这次考上了,等于捡个便宜。于是各所中学的高中二年级都举办了一次选拔考试,按照百分比选出“选手”来。这样的选拔考开始得非常迅速,好像是听到消息三四天后就进行了,根本没有时间准备。我们年级不到三百人,按照比例应该是选出八个人来,竞争还是激烈的。每考一科后就公布一次分数的排名,气氛相当紧张,考得好的天天在看着排名算账,看自己综合分排在第几了。随着科目分数不断公布,每个人的名次都在浮动,一会儿上去了,一会儿又下来了,真是七上八下,很忐忑。我还记得,我的数学成绩排在第九名,一下就掉出前八名了,但很快语文和史地/理化的成绩出来后,我又进前八了。那次选拔考让大家明白了,高考是考综合实力,某些人过于偏科,某一科名次很高,但别的科目太差,很容易一夜之间落入谷底。有些哪一科都不是最好的,但永远在前八名里晃悠,反倒很踏实。前八名选出来之后,又搞了一个后八名的排名名单,让他们跟着前八名一起复习,也是作为候补,随时替补前八名中出现意外不能参加考试的人,阵容很正规,就像打仗一样。这也提醒我,考前绝对不能生病出意外,否则我那个宝贵的名额就被后八名的人轻松顶替了。第二年万一取消高考,我还得下乡去农村当知青。那年是考试之前就报志愿,等于是盲报,每人只有三个志愿可以填报,还有就是最后有一项是否服从调剂,老师让我们都填同意调剂,最大限度保证能有学校录取。文理科考生前三门科目都一样,就是数学、语文和政治,数学文理科是同一张卷子,只有第四门不一样,文科是史地,理科是理化。文科和理科考生都不用考外语,只考四门课。但是外语考生要第三天参加外语考试。因为我那次语文考得特别好,我第一志愿就斗胆填了北大中文系,梦想考上中文系将来可以当作家,并且准备第二志愿报省大学中文系,第三志愿报一个师专的中文科,摆出了一副非中文专业不上的架势。我这种盲目自傲的态度,遭到我的班主任兼俄语老师的坚决反对。他坚持让我第二志愿必须报外语专业,第三志愿再报一个史地专业。他说这样被录取的机会更大,不能吊死在中文这棵树上。我“据理力争”,说报了外语我等于多考一门,只有一个多月复习时间,能少复习一门就少复习一门,减少负担。但老师说你多考一门就多一条路,你的俄语也不用怎么复习,就按照平时成绩发挥好就行。我当然心里明白,他是俄语老师,希望我能考外语,但看我一门心思要上中文系又不忍阻拦我,就“妥协”,让我第二志愿必须报外语。但最大的问题是,那年没有任何大学的俄语专业在河北省招生,我考了俄语能读什么“语”?那不是盲目乱考,瞎猫碰死耗子吗?韩老师是外语学院毕业的,有经验,说没准就能碰上。英语考生太多了,很多都是中学英语老师,他们竞争力太强了,你就别报英语了,看别的小语种有什么你挑一个报吧,考小语种的人不多,就会从英语俄语考生里选,也许你中文考不上能蒙上一个外语专业上呢。我就想要不就报个斯瓦西里语(当年听相声知道非洲坦桑尼亚说的是斯瓦西里语)或柬埔寨语算了。最终他就决定让我第二志愿报日语。韩老师的决定令所有人都“敢怒不敢言”,因为他是外语权威,但所有人包括我都觉得这就是撞大运,就是瞎猫碰死耗子,惹不起他,就听他的吧,总不能让他生气。但我心里似乎很有定力,我肯定能上中文专业,就是考不上北大中文系,还有不同等级的中文专业接着呢。既然他“强迫”我报日语,我就姑且报之,反正考完前四门第三天再去考个俄语玩呗。但因为我报了外语,韩老师肯定不会放任我不复习的,隔三岔五他都会把我叫去练习俄语,搞得我叫苦连连,因为那耽误了复习那四门课的时间,但我还得装作很认真的样子跟着他复习,有苦难言。一个多月很快就过去了,我们迎来了大考。那几天风雪交加,冰天雪地,考完四门大课,人家都歇了,我还得第三天去参加俄语考试。记得满场都是考英语的,只有个别考俄语的。打开卷子,基本语法知识和造句似乎答得很顺利,问题是词汇量少,(我们只学了初中六册俄语,高中课本没有学过)到翻译部分就比较麻烦,很多词不认识,只能连蒙带猜着翻译了。最终是这个俄语救了我,被英语专业录取了,才有了后来翻译劳伦斯的生涯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