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载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无疑需要一大批外语专业人才,尤其是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具有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战略部署和具体实施内容,“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落实、文化“走出去”的推进和扩展都为我国高校外语教育提供了重要机遇,也为我国高校外语教育改革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更高要求“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和世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普遍赞誉。“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需要大量具有一定国际化视野、专业素质过硬的外语专业人才。我国外语教育目前面临的形势,一方面表现为单一外语人才过剩;另一方面,由于缺少管理、创新等能力,外语专业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差,职场成就低。可见,传统的以语言技能为主的纯语言型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服务于经济全球化,更不能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因此,高校外语教育要加强“高、精、尖”外语人才的培养,即结合外语类人才的市场需求,细化外语高等教育在经济、贸易、金融、交通、旅游等领域专门人才的培养,让外语人才真正在某一领域具备较高的外语语言素质和专业素质。此外,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效实施来说,外语类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必要条件,而外语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则是其中的关键。对此,高校必须结合外语类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加大对于学科转型方面的研究力度,更加注重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在加快外语高等教育的学科转型时,一定要结合多元化的外语人才需求,开展跨文化、跨学科、跨国别(地区)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并且要加强外语类人才在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力度,增强外语类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全方位、多领域合作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中国坚定不移地担当起国际责任与义务,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动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寄语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希望和力量。全球化时代的年轻人,需要的是“全球胜任力”。所谓“全球胜任力”是全球化时代的综合素养,也是基于双语甚至多语种能力,融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于一体的21世纪公民素养。一个民族的语言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学习和运用不同的语言,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理解人类的多样化的思维模式,从而客观理性地看待世界。而外语教育对于国家来说,有利于更好地参与国际事务,传播好中国声音。此外,全球问题既涉及语言学科和自然学科,也涉及相关地区的历史、地理、人文,以及跨文化、跨疆界等相关知识的理解。我国外语教育必须帮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外语知识和语用能力的同时,形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需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全球胜任力”。同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一个历史过程,构建的过程就是实现其基本目标的过程。在世界各国的共同推动下,人类命运共同体会得到越来越好的构建。因此,我国高等外语教育应扎根中国、放眼世界、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语言能力为牵线,以文化认同为桥梁,为各国青年人搭建交流平台,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青年的沟通交流,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外语教育向区域国别研究转型当今世界出现的各种问题越来越复杂,无论是社会科学领域还是自然科学领域,跨文化、跨学科、跨国别(地区)已成为一种重要趋势。为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高校外语教育,应与区域研究和国际问题研究联系在一起,培养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关键语言技能,还必须同时具备区域知识和国际视野。“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大量具备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外语水平与跨文化交际能力、通晓国际规则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因此,把语言知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领域的具体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复合型人才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先导任务。所谓区域研究是以某个学科领域为基础,以区域、地区和国家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6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