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研究外语教育,首先要弄清语言的本质。对外语教育语言观的不同认识会形成不同的外语教育观。例如,现代语言学的开创者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表达观点的符号系统,一切语言成分都是包含“能指”和“所指”二者之间关系的两面实体。那么依据他的语言本质观,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符号进行编码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把语言看成是交际工具,就会把培养交际能力、教学过程的交际化作为外语教育的指导思想;如果把语言看成语言知识体系,就会把掌握语言规则体系作为外语教育的研究方向。因此,对语言本质特征的正确认识是决定科学外语教育观的指导思想、理论、原则、原理和方法等的根本出发点之一。
什么是语言?在《语言与语言学词典》中,“语言”被定义为人类交际的最重要的工具。《语言与语言学百科词典》认为语言是人类社会用来交际或自我表现的、约定俗成的声音、手势或文字系统。《语言学百科词典》认为语言是作为人类交际工具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中国台湾地区编的《语言学辞典》认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体系。在《不列颠百科全书》中,语言是人类作为社会集团的成员及其文化的参与者所用来交际的、约定俗成的说话和书写系统。有的观点认为语言除了具有交际功能外,还要加上思维功能、表情达意功能或指示功能。
《语言学纲要》指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思维工具,也是认识成果的贮存所。”高等师范教材《语言学概要》指出:“交际功能是语言基本的社会功能,其他如思维工具的功能、表情达意的功能,都是交际工具的派生物。”《简明语言学词典》认为:“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思维工具,也是人类特有的信息工具。语言结构本身是个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语言本质观主要是从语言的存在意义或语言与存在的关系出发来认识、看待语言的,其目的本是要通过语言去研究相关的哲学问题。语言本体论之语言本质观发展至今,其核心内涵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1.语言是思想的本体,是人基本的生存方式
语言是包含人类自己在内的世界体现自身的方式。人所创造的语言不是一种工具,而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是构成人的生活方式或存在方式的本身。语言构成了人的存在,在伽达默尔看来,语言首先是思想本身,是我们在世间的存在的基本活动模式,也是世界构成的包罗万象的模式,“语言能让某种东西‘显露出来’和涌现出来,而这种东西自此才有存在”。语言是存在的住所,在语言这个家中居停、显现;世界因语言而敞开,语言使世界成为有意义的世界。然而,人所创造的语言不是一种工具,而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是构成人的生活方式或存在方式的本身。虽然人创造了语言,但作为历史文化存在的人是被作为承载历史文化、成为历史文化的“水库”的语言所“占有”的。
人从属于历史,实际上也就是人从属于语言,受语言的支配,人的历史性和文化特征是作为语言被我们所接受的。对人来说,世界就是语言的世界。语言不是以往所认为的作为主体的人用以反映和再现客体的工具,而是先在于人的。世界因语言而敞开,语言使世界成为有意义的世界。然而,人所创造的语言不是一种工具,而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是构成人的生活方式或存在方式的本身。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之家,人诗意地栖居在语言之中,唯有词语才让一物作为它所是的物显现出来,并因此让它在场。”伽达默尔从存在论的角度出发,凸现语言的存在特性,他指出,人是一种语言的存在物,因为人的理解活动离不开语言,或者理解根本就是一种语言活动。因而,语言具有基本的优先性,语言不是人的工具,不是一个对象,而是人的生存和生活经验的形式,即存在方式。
2.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由于语言和文化是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部分,语言教学也就很难脱离文化的内容。有学者指出:“如果把学习语言看成是社会实习的话,文化就是语言教学的核心。文化知识必须看成是提高语言能力的手段,也是衡量语言能力的标准。”《不列颠百科全书》将“文化”定义为:广义的文化是指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狭义的文化是一种渊源于历史生活结构的体系。这种体系往往由集团的成员所共有,范围包括语言、传统、习俗和制度以及有激励作用的思想信仰和价值观。
由此看来,文化的辐射范围甚广,包罗万象,凡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经验、感知、知识、科学技术理论以及教育、语言等都属于文化现象。综上所述,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伴随着人类文化的产生而出现,语言属于文化的范畴,是文化的符号和最基本的要素。脱离了文化,语言只是一个空壳;而如果没有语言,文化也就失去了记载、储存和流传的物质条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说明,语言的发达和丰富也是整个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正因为如此,人们通常把语言称作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民族特征的一面镜子。一个民族的思想、观念、意识、生产生活方式等,都要通过本民族的语言来提炼,一个人在掌握了一门语言的同时,也就意味着他认可了这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文化,继承了这个民族的认知方式,掌握了这个民族认识世界的思维模式。
3.语言是对人文精神的顺应
语言通过对“人文性”的体现达到对人文精神的顺应。语言的人文本质体现在:“当它(语言)作用于人与人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表达相互反映的中介;当它作用于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认知事物的工具;当它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因此,语言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一部分。王建峰对人文性的解释更为全面:“语言的人文性”指语言蕴含的人文精神,即有关“人”——语言的使用者的思维、精神、灵魂、世界观等内容。
它体现着语言对人的生命活动、对语言使用者群体的文化与习俗、对人自身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