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绝对算得上是重磅消息——
12月17日,青岛公布了《关于促进产才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实施“青岛菁英工程”的意见》《青岛市“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青岛市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管理办法(试行)》《青岛市外语人才、外事人才、外贸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方案》等六条人才新政,公开征集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
六个文件均为顺应青岛创业城市建设而配套制定的人才政策,目的只有一个:集聚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一次性连出六条人才新政,这在青岛招才引智史上尚无先例。即便放眼全国,亦属罕见,充分彰显了青岛人才强市、创业强市的雄心、决心和信心。
人才之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不久前召开的中共青岛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创业城市的十条意见》,打出了建设创业城市的鲜明旗帜。建设创业城市,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也是最核心的竞争力。
今年以来,青岛以开阔的视野、求贤若渴的心态和各类高端创新创业载体、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感召着全球创新创业人才融入青岛、创意青岛、圆梦青岛。
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全市人才总量显著提升,人才结构持续优化。今年1-11月,全市共引进集聚各类人才24.14万人,全市人才总量突破万人,同比增长10.6%。在青高校毕业生留青率达到49.34%,预计年底将突破50%,超出历史最高水平2个百分点。截至目前,在青院士及国家级、省级高层次人才人,全省占比达到三分之一。累计引进高端外籍人才人次,全省占比46.6%。
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汇聚而成的是建设创业之城的磅礴力量。一系列“大动作”之下,青岛展现了“让人才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的诚意和决心,青岛的人才工作也逐渐得到了认可。
11月27日举办的中国年度最佳雇主颁奖典礼上,青岛市荣获“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中国年度最佳促进就业城市”,一同上榜的还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苏州等城市。此外,青岛还成功入选18岁至35岁年轻人心目中的五个美好生活城市榜单,连续9年获评“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但要清醒地看到,近年来城市间的“人才争夺战”已经日趋白热化,竞相出台各类优惠政策和创新举措,面向全国、全球吸引招揽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和流程再造的力度几乎是“没有最大、只有更大”。
作为一座青春之岛,一个正在创业的城市,城市中的“独角兽”,青岛与这些城市相比,在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上还有较大差距。
六条拟出台的新政,聚焦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关键环节,顺应建设创业城市和以更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提出了把政策“制定权”交给企业、全面推行“一站式”人才服务、鼓励“举家迁徙”和亲属投靠等重磅措施,打出了一套人才政策“组合拳”,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
01“高薪聘高人”:企业主导,按需定制
真正的人才,需要的不是一套海景房来看海,而是通过创新创业来实现自我价值,这就要求必须有产业支撑。
建设创业城市,就是要以创业为主题,把城市发展所需的人、财、物等各类创新创业要素更快、更多、更好地集聚起来。
“以产业集聚人才,以人才引领产业发展”,是青岛促进产才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青岛市委组织部牵头制定了《关于促进产才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探索推出更开放、更灵活的人才招引和培育机制。
《若干措施》紧扣新一代信息技术等13个重点产业,以企业为“坐标原点”,产业为增长“纵轴”,人才、技术、资本为赋能“横轴”,通过“补链”“强链”“延链”,强化头部企业和领办人激励,加快集聚产业“高精尖缺”人才,推动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促进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共5个方面、19条措施,其中政策性措施16条,保障性措施3条。
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也是最主要的用人主体,最熟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