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琳教授是一名老党员。从年进入北京外国语学校即现在的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至今,他将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外语教育事业。他还曾参加《毛泽东选集》英译本翻译工作,以及协助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筹建工作。
“编写教材是一件开创性工作,难度大意义也大”
陈琳教授曾说过:“教育要三个面向,其中一个就是面向世界,你要面向世界,你没有外语行吗?一个民族,她的外语水平是软实力的重要部分。”在党中央领导的指导下,陈琳教授在70年的外语教育生涯中一直致力于英语教材的普及,为新中国的英语教材树标立本,做了多项具有开创性的工作,为推动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作出了科学的判断;确定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工作的一系列方针。这也对我国的外语教育和外交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年,陈琳受教育部委托,参与编写了新中国第一部全国大学英语专业通用英语教材《大学英语》,改变了在此以前只能借用由前苏联引进的英语教材的局面。年,陈琳参加教育部外语教育改革会议,聆听了周恩来总理有关外语教育应实施“多语种、高质量、一条龙”方针的指示,随后就主持供全国使用的英、俄、德、法、西、阿拉伯六语种的“一条龙”式教材编撰工作。年,受教育部委托,陈琳主持国家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的研制,该项工作一直延续至今,这是我国第一套依据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编写的小初高“一条龙”英语教材。
“只要活着,就要工作”
陈琳说自己“今生来世都想从事教师这份职业,因为做教师能接触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整天和年轻人在一起,你会发现自己也很年轻,这是我人生的一种向往。”陈琳教授在哪怕是退休后,都一直在为中国的外语教育事业奔波,承担着党和国家的重任。
在离休后的几十年里,陈琳离而不休,反而更加忙碌。他有一个特制的“月历”,“月历”的每一天都详细安排了工作内容,小字密密麻麻,但一目了然。他的生活中常常出现这种情况:上午刚从外地回来,中午就要参加某个活动或会见;或下午刚刚万里迢迢地从国外飞回,晚上就参加教育部或北京市召开的重要会议,有时候直至深夜方能回家休息,但次日清晨就要起床洗漱,匆匆外出开会。
“永远站立着!”
年党的十九大召开,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作出新的全面部署。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进新时代之际,教育部授予了陈琳教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这位教师楷模一直为教书育人的事业奋斗着,他不仅循循善诱,为祖国培养了一批批外语人才,更有着中国共产党员的风骨。
陈琳教授曾说过自己是“三UP教师”。第一个“UP”,是教书、做老师,从来不坐着,都是站着,无论课堂还是讲座;第二个“UP”,就是speakup(大声),就是说话声音大,所有的人都能听见;第三个“UP”,是遵守时间,绝不拖堂。
年,陈琳腰疾复发,在医院做手术时,自觉“来日无多”,曾立下“遗嘱”。“遗嘱”交代:“停止呼吸后,立即将角膜等取下,交给北医三院备用;将遗体供北大医学院解剖实习之用;将心、肺、肝、肾等制成标本,供展示及教学之用。”在“遗嘱”中,他写道:“我70年教学生涯,上课时和讲座中,从来都是站立着。我愿意我的遗骨永远站立着,继续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服务!”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年,陈琳老教授出生于年,他的一生都在与党同行,为党的和国家的建设鞠躬尽瘁。一百年风雨飘摇,一百年砥砺前行,学习老同志,开拓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