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熟悉的往往最容易被忽略。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学习、回忆一下吧!汉字注音的知识和历史
先从我们最熟悉的拼音讲起
年2月1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颁布的汉字注音拉丁化方案。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便开始讨论拼音方案采用什么字母的问题。
最终于年-年,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
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
年秋季开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小学生必修的课程进入全国小学的课堂。
历史上第一个用罗马字拼写汉语的方案
明朝万历三十三年,公元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应用他和另外几位传教士,用罗马字给汉字注音的一套方案,写了3篇文章《西字奇迹》。
次年(年)加写了一篇,连同之前的3篇,及四幅木刻宗教画,送给当时的制墨专家程君房(字幼博)。
《程氏墨苑》程君房将这四篇文章收入所著墨谱《程氏墨苑》中。
-《西字奇迹》原本现存于罗马梵蒂冈图书馆(据顾宝鹄先生,年)。
-这四篇文章,年北京辅仁大学用王氏鸣晦卢藏本影印出版,取名《明季之欧化美术及罗马字注音》。
-年文字改革出版社重新影印,改名为《明末罗马字注音文章》。
从这4篇文章的注音中归纳出的拼音方案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个用罗马字拼写汉语的方案。
古时常用的汉字注音方法(时间顺序)
《程氏墨苑》譬况法
用描述性的话来说明某字的发音状况。一般分为以口势譬况、以舌位譬况、以送气急缓和声调长短譬况等。
比如《公羊传》中有一句话:“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这句话中的两个“伐”字意义不同,何以区别呢?古人注道:“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见(被)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也就是说“伐”的两个意思-攻击别国(客)和被别国攻击(主),是靠读音的长短来区分的,这有点儿像外语中的长短音。
比如《淮南子·地形训》:“其地宜黍,多旄犀。”高诱注:“旄读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这里就是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来描述汉字的读音,指明需要用急促的语气念。
这种方法只是说明某字发音应该怎样怎样,实际上还不能算是真正的标音方法。
读若法
又叫作读如法或借读法,用同音字或近音字注音
我国最早的字书《说文解字》大多使用此法注音。如《说文解字》:“鼾,卧息也,干声,读若汗。”
《说文解字》直音法
盛行于西汉时代,是指用一个比较容易认识的同音字来注音。
如“根,音跟”;宫,音弓”;“盅,音古”;“畔,音叛”。
反切法
流行于东汉末年,盛行于唐宋各代,是指用两个汉字来拼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
古人叫“反,或叫”翻“”,也叫做“切”,都是现在的“拼音”的意思。
如:“红,胡笼切。”也就是,红(hong)——胡(h)+笼(ong)。
反切上字取声母,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用“反切”注音,不但每一个字都能标音,而且能标得比较准确。从东汉末年到年注音字母公布之前,反切法一直被作为汉字注音的主要方法普遍使用,是我们本民族自创的声韵双拼注音方式。
当年汉字差点拼音化,也就是说我们现在使用的不是汉字是拉丁字母。其中历史,在此不作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