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翻译小说界里有这么一个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奇人”。所谓“奇”是指他一门外语不会,却能翻译出众多的外国小说,而且还深受读者和文化名人的一片好评。甚至还有人说他是中国翻译小说的奠基人,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且听熊猫给大家聊聊。
这位不懂外语的翻译家叫林纾,字琴南,光绪八年()他三十一岁时才考中举人,后来就一直没有考上进士。眼看科场失利,只得担任教师糊口养家,并且业余时还从事古文的研究。就这样,林纾眼瞅着就过了四十,说了也不怕你笑话,林纾一直到四十多岁都还没有接触过外国小说。他成为翻译家,完全是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
林纾像那是在年,林纾正在他的家乡福州。一天陪法国回来的朋友王寿昌、魏瀚聊天,中间听两人对他谈起法国的小说,他们认为林纾的文笔很好,便怂恿他进行翻译,介绍给中国读者。开始林纾只把这当作玩笑话听,根本无动于衷,但两人却一点也不像开玩笑的样子,为了说动林纾,两人还把他请去同游鼓山,架不住两人的软磨硬泡,林纾才答应和王寿昌合译小仲马的文学名著《茶花女》。
虽然答应是答应了,可是林纾一想到自己半句外国话都不会,现在却要翻译外国人的名著,心中也是一阵打鼓。不过,最后这一切都还是被顺利克服了:在福州附近的马江一间小书房里,王寿昌拿着自己从法国带回来的法文原版《茶花女》,逐字逐句地把意思说出来,林纾一边听,一边就用他那纯熟精炼的文言文书写成章。就这样,《巴黎茶花女遗事》就作为中国翻译史上第一部长篇译著,送到了当时还处在清王朝的中国读者面前。
林纾译《茶花女》这本书最初是年在福州刊印的,不久,因为大受欢迎,昌言报社又重新刊印发行。《茶花女》一书里小仲马叙述的和中国迥然不同的异国爱情悲剧故事,再配上林纾用古雅流畅的文笔,细腻地描绘出外国人的心理和感情,对当时的中国读者有很大的感染力。所以这本书一出版,立即轰动了全中国。许多读者争先恐后地抢着购买,真是一时洛阳纸贵,一书难求。不但普通读者好评,当时已经小有名气的翻译家严复也写诗赞赏,康有为也给林纾很高的评价,并且把他和严复并提,说是“译才并世数严林”。
《巴黎茶花女遗事》的成功出乎译者的意料,因而大大地鼓舞了林纾译书的热情,从此他才走上了翻译小说的道路。从翻译第一部小说《茶花女》开始,到年逝世为止,二十多年间林纾他一共翻译了外国作品二百多部,其中大部分都是小说。世界闻名的作家如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雨果等人的名著,都是通过林纾的翻译第一次被中国人所知晓。
林纾译塞万提斯《堂吉诃德》林纾不但是一个成功的翻译家,他还是一个爱国者。甲午海战后,他曾和几个朋友联名上书,反对日本占领辽东和台湾。他还写过《闽中新乐府》来揭露外国侵略。在翻译过程中,他也念念不忘的宣传爱国主义思想。他说,希望自己像一只早晨报晓的雄鸡一样,唤醒同胞起来“爱国保种”。为此他积极地将揭露美国农场主虐待黑奴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译名《黑奴吁天录》),用感人的笔触,悲愤的心情,仅仅用六十六天时间就翻译出来,推荐给当时同样面临殖民的中国读者面前。他大声疾呼“美国简直目无中国!”中国人民应当振作志气,奋起抗争。正是因为具有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他的翻译工作才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赢得广大读者的赞赏。
林纾译《汤姆叔叔的小屋》当然作为一位不懂外语的翻译家,他的作品也难免有一些遗憾,不懂外语,林纾只能听从合作者选择提供的原著来进行翻译,这导致翻译了不少不值得翻译的作品,白白地浪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不懂外语,因为不可避免地在译文中存在不少的误解、遗漏和任意删改的毛病。但这一切,都不妨碍他是一位深受好评的翻译家,因为他的翻译,当时的中国人才有了一扇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窗口,“林译小说”是我国翻译文学幼年时代的一个标志,所以说林纾是中国翻译小说的奠基人一点也不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