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聚焦三个认知,培养智媒时代对外传播人

智媒,即智能媒体,指具备人工智能参与的媒体活动。纵观媒体技术发展历程,现阶段已进入“万物皆媒、人机合一、自我进化”的智媒时代。智媒时代,新的研究场景以及新视野、新方法、新工具的出现,使得对外传播人才培养的产品线和供应链都发生了改变,意味着交叉、跨界、融合和创新已成为其鲜明特点,对外传播人才培养面临全新挑战,要求及时深化和拓展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因此,伴随智媒时代的到来,对外传播人才培养应尽快适应媒介市场的变化和传媒业态的嬗变,重新确认智媒时代对对外传播人才的要求及其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及时深化和拓展对外传播人才培养的内涵与外延,开拓人才培养新视野、新方法,形成对外传播人才培养新范式。

聚焦三个认知,理解时代内涵

对外传播人才要准确理解时代内涵,深刻认知当下媒体融合和媒介智能化发展进程,积极主动融入“渠道为王”和“内容为王”的智媒时代,把握大众传媒业态变化中所蕴含的机遇与挑战。

1、认知媒体融合的嬗变。

从物理层面变化来看,在媒体融合初期产生的“全媒体”,“全”是在媒介内容、形态、地域、种类、时空的“全”;从化学层面来看,在媒介技术变革中产生“融媒体”,并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方法,将各种要素、资源重新整合、嫁接,通过创新形成合力;从基因层面的深度变化来看,自然智能和人工智能在智能化的媒介生态中无缝融合,成就了智能媒介,使信息传播在媒体融合中实现双向互动,信息传播也从“功能型”向“智能型”转变,呈现出技术化与全能化、内容融合与渠道融合、跨界合作与反向融合、集约生产与全民写作等四大特点和趋势。

因此,对外传播人才要拥抱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主动顺应“资源共享、集中处理与分发”的传媒业界整合作业新潮流;更要注重服务平台、用户体验和云计算影响下的媒介实践变迁,积极应对“全时空”、“所有人—所有人”的信息开放传播新局面。

2、认知智能媒介的开启。

伴随智能媒介的开启,在传者定位、内容打造、渠道选择、受众需求、效果呈现等多方面都开启了新的场景,智能媒介在不断的“融合”与“细分”中,也为用户创造了更多文化交融、感官愉悦、价值共享、新知及便利。在渠道上,传感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重构信息渠道,传媒空间边界逐渐扩张;在生产上,大数据、人工智能、AR/VR等技术正在升级生产运营模式;在连接上,智能互联、推荐算法、感知计算等更加精准匹配链接,激活多样化的内容消费市场。

因此,对外传播人才要正视智能媒介所赋予的全新的信息传播载体,强化互联网基因培育,充分利用“智能+”技术发挥互联网传播潜能,推进基于“智媒+”平台尝试提供内容的“无极缩放”(如高、精、快、深、广等),实现内容的重组、重构、创意和创新。

3、认知对外传播人才的新需求。

一是跨界复合人才的需求:掌握多项能力的高级人才。在当下愈加频繁和复杂的中国对外传播事务影响下,高质量的对外传播人才不应该仅是单纯地提升外语综合应用能力,而是要将国际文化差异、海外受众接受习惯、认知美学等的理解纳入其中,更要在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下功夫。只有精通外语、掌握多项专业知识的复合型高级对外传播人才,才能在服务国家对外发展的进程中彰显中国话语力量与国家价值。

二是专门语言人才的需求:面向不同区域的对外传播人才。虽然中国目前已拥有为数不少的对外传播人才,但是英语语言人才占据过重比例,外语语言门类还没有全面覆盖,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中国更需要数量庞大、能够实现“零障碍”交流、面向不同区域的语言人才,尤其是诸如波斯语、孟加拉语等“一带一路”语言人才。

三是高端翻译人才的需求:一批“大师级”的特战人才。长期以来,翻译是对外传播的重要桥梁,而传统高校翻译人才更为注重在培养理念、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环节开展培养,培养出了一批具有基本素养、工作能力和研究能力的职业翻译人员,但这些都是通用型常规培养,是对外传播队伍中的“常规军”。新形势下,要让“常规军”成为“特种兵”,这就要求培养一批能够打硬仗的“大师级”的“特战部队”,通过翻译理论融合实践翻译技巧的手段,服务对外传播。

推进人才培养,讲好中国故事

随着全球化语境下我国对外传播战略全方位、多领域的实施,文化的对外宣传、企业的对外推广等对外传播工作的顺利展开,急需一批高素质复合型对外传播人才,为满足当前我国对外传播事业发展对复合型对外传播人才的迫切需求,人才的培养工作需要从观念、内容、模式等维度入手,生成人才培养的路径与策略。

1、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对外传播人才培养观念。

长期以来,培养与需求的“断层”迫切地要求从人才培养的观念上进行转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对外传播人才与市场接轨的应用能力打造作为培养核心。无论是将理论融合的实践技巧的“大师级”特战人才、还是面向不同区域的专门语言人才或“外语+专业”的高质量人才,对外传播人才的培养工作都应该从培养观念上进行转变,充分意识到传统方式培养出来的对外传播人才在面对媒体变化下的市场不适应性。根据不同专业与社会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与课程的设置,加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从而真正培育出适应市场需求、了解媒体发展态势的实用型对外传播人才。

不仅如此,国际市场不断扩大,对外传播事务不断增加,面对我国对外传播高质量人才极度匮乏的现实情况,高校更应遵从国家对外传播战略实施的需要,积极转变人才培养思路,打破固守传统的“单一外语语言能力培养”的局面,将对外传播人才培养从“语言功底培养”与“专业知识技能打造”进行相互叠加乃至“并行驱动”,重视人才培养结果与社会需求的“接轨”力度。事实上,只有高素质、高水平和高质量的对外传播人才,才能在服务国家对外发展的进程中彰显中国话语力量与国家价值。

2、构建融合型课程、师资、智能教学平台建设格局,培养“智媒”思维。

在课程建设上,建设融合课程。通过打造学科融合、媒介融合以及学界与业界融合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组织方式,围绕三大核心素养(外语语言素课堂教学养、跨文化素养与对外传播素养)建设对应的课程群,开设国际传播实务、国际新闻理论、媒介融合概论等课程以提升学习者的对外传播素养;在师资建设上,建设融合师资。通过打造跨学科、双师型、创新型师资队伍,为融合课程提供相应的师资支撑;在教学平台建设上,建设智能实验教学平台。根据智能化行业趋势,优化实验教学条件,打造虚拟仿真实验室、智能影像工作坊、大数据传播实验室等智能实验教学平台,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对外传媒人才的智能采集力、加工力与价值判断力。

3、以智媒体为契机,打造“全媒型”对外传播人才。

站在广度的视角来看,技术变革促使中国对外传播从传统的1.0宣传思路,走进了2.0传播思维,并迈向了3.0传播使命,这就要求对外传播人才的培养需要更具使命性和目标性。

站在深度的视角来看,智能交互化、内容个性化、渠道移动化、形态多元化、时空虚拟化的智媒时代,催化着对外传播内容从传统讲道理转变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这就要求对外传播人才的培养需要更具内涵性和战略性。

站在传播驱动的视角来看,对外传播人才的培养应积极打造“全媒型”人才,这就要求对外传播人才抓住融媒创新发展的契机,通过“手、脑、眼”并用等方式,对国际传播中的相关内容进行采集、分析等,并结合全媒体报道、分众化传播、用户画像、丰富可视化报道等形式和手段将其加工成国际传播内容,以顺应“全球、全民、全媒”的国际传播变局。

站在国际传播教育的视角,对外传播人才的培养应将外语能力培养融入“国情教育+融合新闻业务+外语+媒体实习”之中,以助力“一带一路”推广、讲好“中国故事”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智媒时代对外传播人才的培养,关系着中国汇聚正能量的国际话语体系构建和基于“国家—地方—公民个体”的意识形态体系的构筑,因此在“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的同时,更要增强“走出去”的“对外传播”“公共外交”“国家品牌行销”等能力,从而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特邀作者:郝雯婧,四川传媒学院副教授,二级艺术研究,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专家库成员,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导游资格口试评委等。)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年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新文科视阈下智能影视创新人才培养》(JG-)研究成果。

责编:贾亭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