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外语作为国际交流的语言工具,是社会领域之间的一种独特竞争手段,更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需求。以英语课程思政文化教育为例,从理论与实践上反思国家文化安全下我国外语教育问题,并通过价值导向引领国家文化安全与外语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拟提出中国文化本体性的人文价值需求与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同向、跨文化交流中的国际视野培养与国家文化安全观构建同行以及课程思政教学与中华文化传承协同的新时代我国外语教育国家文化安全观。该论题研究凸显了外语教育中国家文化安全意识,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与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一、国家文化安全下我国外语教育问题反思
从英语教材中一味追求原汁原味的学习素材“洋化”到教学方法引入外国教育教学理念“西化”,从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外语言实践拓展“标准化”到外语教育的评估体系“异质化”,无不充斥着欧美国文化身影,英语教育中英美文化渗透日益严重,直接或间接地体现英美文化标准,从而忽视了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
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不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在世界文化舞台上使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得以传承传播,也无助于中国文化安全的战略发展,不符合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育人功能。由于语言文化与国家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我国语言教育思想的文化安全发展历史经由先秦雅言的理辨工具到汉魏正音的多元文化交融,再到隋唐雅韵规范语言文化基础,从宋元明清的官话到近代国语和普通话的成熟发展阶段,再到现代以英语为主的外语语言教育。
近代中国外语教育中英语不仅作为中西方国家间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的纽带,更应以国家民族文化安全战略为基石。为此,英语育人必须提升到国家安全战略层面加以重视,提高到关乎民族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多年来,英语育人定位过分注重语言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文化传播中的国际视野与国际话语权的塑造,于是造成我国外语教育的育人定位偏颇,缺乏建构文化安全意识,难以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和传播中国声音。
从宏观层面看,语言是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身份认同的符号,英语学习者不应只是应和国外的舆论声音,还需要学会应用英语传播文化,对外宣传中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弘扬爱国主义教育精神。当今世界格局出现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冷战以来推行单边主义政策,欺凌遏制中国的迅速崛起,利用英语语言文化的强势传播,来应对美国图谋自身利益至上,维护霸权地位,并恶意制造全球政治、经济和军事动荡,以坐收渔翁之利。
对于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中西语言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中国英语学习者既要学会借鉴外来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为我所用促进社会发展,又要学会用英语表达与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及人文价值观,培育民族性格、民族脊梁和民族精神。在文化多元化构建中保持国家民族自身文化认同的守正创新,发扬自己的文化特色。从微观上讲,国人的英语教育重视程度远超母语,英语育人定位偏颇的问题应该得到纠正,在大学英语教育中更应提升国家文化安全意识。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保护地球上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地球人义不容辞的义务,它关涉到世界上的每一个人的安全。因此,在重视本民族国家文化安全的同时,应该力所能及地帮助挽救那些濒危文化,建立以人为本的安全机制,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密切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层面的公共文化安全问题[5]45。在教育国际化和全球化浪潮的不断兴起的大背景下,英语教育的全球化中国家安全意识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二、我国外语教育中国家文化安全观的提出
由于语言是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载体,也是保障国家文化安全不可忽视关键所在。面对目前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盟国,极力鼓吹霸凌主义政策,制造谣言歪曲事实真相,宣扬种种对华不友好举措,甚至公然诋毁阻碍我国对外经济文化发展,危及中国坚定践行多边主义,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
针对国际形势与我国外语教育中国家文化安全问题反思,基于立德树人和全球命运共同体的人文价值观理论,从外语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新时代的我国外语教育中的国家文化安全观。第一,外语教育中国家文化安全观应促进中国文化本体性的人文价值需求与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同向。
由于语言文化安全贯穿国家文化安全的方方面面,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基于国家外语能力建设为导向,外语教育服务于政治军事、社会经济、科技人文等领域,按照世界语种人才需求大小,建立外语教育下的国家文化安全框架下以英语为主要外语辐射“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多语种外语教育人才规划,以满足中国对外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军事等领域的发展对多语种、多个层次外语教育规格对多语种人才需求的储备。
涉及教育层次、人才规模、师资供给、区域分布、资源投入五个部分的统筹协调与规划发展,设立师资来源、教资规模、教师选拔标准、教师福利待遇等方面供给规划,保证外语教育人才培养规划的实施。通过以英语为主的多语种外语教育,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国家文化安全意识,在传授多语种知识文化和语言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人文价值养育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将强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思维品质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融合起来,以英语为主的语言文化的国家战略眼光,宣传社会和谐这一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美好理想,推进外语教育的国家文化安全建设,实现语言文化与国家战略共同发展目标相向。
第二,在外语跨文化交际中,将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与构建外语教育中国家文化安全观同行。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语言学习是人们走向世界的桥梁,也是了解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和优秀人文价值,语言文化安全更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根基。因此,立足于中国本土文化意识形态和以英语为主的外语教育背景,秉持外语教育中“立德树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价值理念规划外语教育,自觉将外语教育中文化安全观建设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宏伟蓝图之中。
通过以英语为主的外语教育既要让学生放眼世界,具有国际眼光,有意识划清了外语与母语之间的界限,也要明确外语在教育教学中的定位和辨明汉语的中国语言身份,同时又要借助跨文化交际学习,在多语种语言资源中展示中国文化身份,冲破以英语为主的外语教育工具语种层面的垄断,重新审视汉文化在英语跨文化交流活动中的国家安全意识,认识到外语教育的重要战略价值。
推动中国传统经典文化产业走出去,以国际视野为导向,对世界人民讲好中国故事;以国家文化安全为基础,在外语跨文化交际中向国外发出中国声音,促进百姓民心相通,将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与构建外语教育中国家文化安全观同行。第三,外语教育中国家文化观应该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与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素养的传承协同。
外语教育必须以国家文化安全为主题,结合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内涵,深度挖掘英语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促进英语课程思政中国家文化安全观的建设。通过外语教育,充分发挥英语课程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认同感及社会核心价值观等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人文素养,如尊老爱幼、家和万事兴、勤俭节约、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和见义勇为等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思想理念。
贯彻外语教育中的国家文化安全观,使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与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素养的传承相互协同。利用母语丰富多彩的优质文化资源,应对语言安全威胁和文化侵蚀挑衅,妥当处理国际关系,维护海外权益与拓展经贸往来。在外语教育实践中,强调国家文化安全意识视角下外语教育的“三全”育人作用,妥善处理母语与外语、本土文化和世界文明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个人与国家乃至世界一体化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国家文化安全意识视角,树立正确的语言观,优化外语教育规划布局,提升语言整体服务能力,促使高校更好地为国家战略发展提供人才服务保障。
结论
语言安全是国家文化安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当代民族存亡和国家兴旺发达的战略安全。我国语言教育中文化安全思想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国家统一,民族兴盛,文化就越强势,语言传播影响力越广,国家文化越也就受到重视;反之亦然。文章以英语课程思政文化教育为例,强调我国英语课程思政教育应该体现国家文化安全意识培养,以维护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为核心,发挥英语语言的战略武器目的,有助于理解与甄别世界各国不同文化本质和思维特性。
从理论与实践上反思国家文化安全下我国外语教育的英美文化渗透严重、英语育人定位偏颇、国家安全意识缺乏以及国家文化安全的本体性话语的认识模糊、外语教育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不明确和国际外语教育中的文化安全的内隐作用不明显等诸多问题。通过价值导向引领国家文化安全与外语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提出新时代我国外语教育国家文化安全观。
因此,我国外语教育必须将中国文化本体性的人文价值需求与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同向、跨文化交流中的国际视野培养与国家文化安全观构建同行以及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与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素养的传承协同。总之,落实高校外语教育国家文化安全观的“三同”应以立德树人的人文价值培养为根本目标,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导,做到既要学习国外先进科技和进步文化,求同存异相互包容合作共赢,又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和而不同传承向上向善的的处世方法和思想文化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