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围绕外语教学方法的学习、研究和探讨进行得如火如荼。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加深知识点的印象、增加教学某些环节的趣味性,但绝对不是提高教学的灵丹妙药,因为外语教学的关键在语言、文化和思维。缺了这些基础,其他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只能是无米之炊、无源之水、舍本逐末。
关于语言。英语教学的“费时低效”要从学、教、评的各个环节去解决,注重实用性、场景性、使用性。而语言使用的导向性,首先体现在教师身上,需要教师真正把自己锤炼成英语使用的行家里手;其次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以用为先,让真实透明发生在英文课堂上,再在教学中让实用和使用的意识贯穿在各个环节。比如,能用外语做所有我们期待学生未来能承担的那些工作,能通过口头和书面沟通中外,处理教学事务,也能参加会谈讨论,做基础的口笔译,发邮件、打电话、作演讲,为组织和企业承担商务沟通洽谈任务,用外语导游等。但实际远非如此,一些教师几乎没有使用英语实践的经验,这成为提升教师素质、改进教学的难题。
关于文化意识。外语学习能力的提升,伴随着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提升,是与其他学科有很大区别的地方。文化意识是外语教学中与其他科目最大的差异,它时时刻刻提醒着师生中英文语言的差异、中外日常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差异、思维的差异,以及自然风光、建筑、艺术等无处不在的差异。哪怕是写信的称呼与落款,哪怕是打招呼与告别的用语,几乎没有任何一个英文单词可以完全与其在字典里的中文释义画等号。缺少细致入微、处处留心的文化意识,英语学习就会流于形式,无法让师生真正把英语当作自己适应新时代的“翅膀”。除了语言文化方面的知识,更有英语国家和非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人文气息以及它的内政外交方面的诸多区域国别知识可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