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来了只为给浙报庆生原来1993年他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姚颖康摄

马云来了!只不过这一次他不为采访,也不为推广,只是想说一声“生日快乐”——5月9日是浙江日报70岁的生日。

在创刊70周年座谈会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作为读者代表发言。

马云说,他是“浙报系”报纸的忠实读者,而他的名字第一次登上《浙江日报》是年,当时报道了他所参与的英语俱乐部。他说,这次特别荣幸能作为读者代表发言。“我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阿里巴巴也是土生土长的杭州公司,可以说这么多年来,我是与浙报一起成长起来的。”

他说,浙报是有情怀、有自己价值观的报纸。这些年来浙报的报道为他带来了很多的感动、思考和成长。他笑言:“本人要从今天起尝试给浙报写写稿子,赚点稿费。”

“浙报岁的时候,我还要来。”马云说。

其实马云与浙报的缘分,已经整整26年了。

你知道,年马云的名字出现在《浙江日报》上是因为什么?你知道,《浙江日报》上都报道了他的哪些精彩瞬间吗?

往下翻,他和《浙江日报》26年来的缘分都在这儿了……

《相聚在英语俱乐部》作者婕妤

年,马云的名字第一次上了浙江日报。

《相聚在英语俱乐部》的作者写道:“还有我所熟悉的英语教师马云,我认为他是我所知道的最优秀的英语教师,是我们英语俱乐部的主心骨。有他坐在前面,我就觉得心里踏实,从他赞许的眼光中我看出今天的活动没有砸锅。”

年6月2日,《浙江日报》上又一次出现了马云的名字。

新闻的主角,是由马云创办的杭州海博翻译社。

翻译社的朋友们郑承锋摄

新闻全文:

《字母连接的桥梁》

记者刘慧

朋友,你知道杭州“海博”翻译社吗?

位于杭州市青年路的海博翻译社成立于今年3月。它的发起人兼社长马云是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的外语教师。工作之余他常年活跃在英语俱乐部里,所以来这儿的新老朋友都亲切地叫他“马老师”。也许是出于对职业的爱好吧,马老师只要看见街头那广告牌上的英文病句,心里就不是个滋味,觉得它不仅让外国人看不懂,而且也有损杭州这座国际旅游城市的美丽形象。马老师和俱乐部里的宋立兴、金晶、柴薇等几位青年人(还有一位83岁的老太太曾钟俊)商量:“我们应该用自己的特长服务于社会。”于是大家纷纷献计献策,你拿出0元,我掏出元,就这样集资办起了这家小小的翻译社。

可别小看了这几位“小年轻”,他们说:“要办就办最好的。”这下可忙坏了马云社长,他不辞辛苦地跑东家、找西家,聘请了60多位杭州市知识渊博的老教授、年富力强的大学讲师以及经验丰富的原联合国译员、从事外交事务的翻译官和留美回国的法学博士作为翻译师,可提供包括英、日、俄、法、德、意、西班牙、荷兰、朝鲜、阿拉伯等语种的最佳文字和口语翻译。

在“海博”服务的翻译们都是业余的,他们分别来自不同的行业,安排不同的时间。杭州锅炉厂的金晶、中美史克公司的柴薇说,她们都是出于一种对外语的爱好而来到海博翻译社的。翻译社开张到现在,大家一分钱也没拿过,更多的时候是要他们自己掏腰包,不断地跑公司、跑厂家自讨业务。

“服务社会、广交朋友、完善自我”,是他们创办“海博”的宗旨。马云深有感触地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众多企业大量引进外方技术人员、技术设备的同时,外语人才就显得更为重要。但一些缺乏外语人员的厂家,遇到情况就随便找一些初懂外语的人员充当技术翻译,这就不免要出问题。因为各种门类、各种学科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并不是随便翻翻字典就可以完成的。“海博”广聘专家、学者的目的也在于此。

在海博翻译社还可以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有时候为了几个专业单词,他们要查找很多资料。“海博”的翻译员说,他们的工作性质不同于旅游社的导游,必须做到准确无误。高度的责任心使“海博”在众多的顾客中拥有较高的声誉。

像海博翻译社这种新型的行业,也许暂时还不被更多的人所了解,但时代在前进,经济在繁荣,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行各业的对外开放将吸引更多的外国友人与他们合作。让杭州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杭州,这是海博翻译社的期望。

《“阿里巴巴”:全球最大网上贸易市场》记者邓崴

年,《浙江日报》报道:阿里巴巴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网上贸易市场。

18个人、50万元,从杭州的一间民房起步,一年时间就成为全球最大的网上贸易市场——创造这一互联网商业神话的网站就是“阿里巴巴”。

《网商,虚拟世界的真实商帮》记者蒋蕴实习生娄华艳

年,阿里巴巴召开首届中国网商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6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