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舸争流千帆竞,她在一穷二白中艰难创业,以九牛二虎之力书写华章;借海扬帆奋者先,无数人俯首甘为孺子牛,皓首穷经载桃育李;豪情满怀向未来,春秋代序中新一代人,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于风云万变的时代中打烙自己的印记,创造出新的故事。她是上海外国语大学——
九牛二虎之力:筚路蓝缕,未来可期
传承红色基因,秉承世界眼光。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外语学府,上外参与并见证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变革的历程。
年新中国刚刚诞生。经历长期战争摧残的土地滿目疮痍,一穷二白,百废待兴。时任上海市长陈毅倡议成立一所速成培养俄语人才的高等学校,并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著名翻译家姜椿芳。年,《解放日报》刊登了署名“校长姜椿芳”的《上海俄文学校招生简章》。年1月,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上海外国语大学前身)第一期学员报到入学。
创校之初,没有教师,姜椿芳就聘请了在上海具有较高学历的苏联侨民担任大部分的教学工作,又从外地聘请夏仲毅教授担任俄语教研室主任,负责俄语教学工作。没有教材,就采用现成的中央大学俄文专修科曾使用过的俄语启蒙教科书、书名为“贺青”(姜椿芳笔名)的《俄文读本》。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从一穷二白的创校到如今向着建成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的目标迈进,上外凭着一股韧劲,拼尽九牛二虎之力,筚路蓝缕创造一番伟业。
一方面,学校肩负起中国高等教育“国家队”的身份使命,勇担责任,在“武”的战场,第一时间奔赴战火连天的朝鲜战场,用鲜血、勇气和知识捍卫新中国;在“文”的战场,多名上外学子在建校之初便追随老校长姜椿芳的步伐投身马列主义著作的编译工作中,为祖国精神大厦的筑就贡献心血和智慧。另一方面,上外从语言文学起步,紧握时代发展脉搏,已充分形成以语言文学类学科见长,文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多个门类协调发展的学科格局,多元并举,特色鲜明。
学校有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培育]),外国语言文学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外国语言文学、政治学、应用经济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工商管理等6个学科列入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其中外国语言文学为A类)。
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上外参评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政治学等5个学科名列前茅。其中,外国语言文学学科A+(并列全国第一)。
年,在软科公布的“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上外5个学科上榜,其中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位列全国第一。
是不寻常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上外人攻坚克难,用语言智援战“疫”,助力构筑国际防疫共同体。学校设立抗击疫情专项经费;立项校级“新冠肺炎疫情应急专项”课题43项;师生撰写的疫情报告、动态简报、国内外媒体文章超过万字,其中已有余篇疫情报告获得上级有关部门采用,40余篇各语种文章在境外媒体发表。上外热线城市涉外抗疫志愿者服务队“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对象”荣誉称号。
是不平凡的一年,上外人折冲樽俎,躬身力行,诠释中国梦想,书写迈向全球新征程的愿景。这一年,学校专业总量达到50个,涵盖12个本科专业类,授课语种达46种,获批外交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大数据管理与应用3个本科专业。
同时,学校不断提升科研项目层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项,其中国家社科重点项目1项;获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6项;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8项,其中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获批上海市级各类项目33项。科研成果奖项获得新突破,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7项,总数和等级均创学校历史新高。
付出总有收获,目标凝聚力量,使命催人奋进。年,上外顺利通过“双一流”第一轮周期建设,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稳居国内领先水平,部分研究方向已初具世界一流水平,学校已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外国语大学,为未来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上外将如勇敢坚毅的麝牛,秉承一往无前的勇气、改革的锐气和进步的志气,以九牛二虎之力,在砥砺前行中增强办学定力。
俯首甘为孺子牛:皓首穷经,造炬成阳
校园、校史见证的是上外的昨天;学者、学术成就的是上外的今天。71年前,从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肇始,服务国家就是上外人与生俱来的使命,语言立校奠定了上外的传统。岁月更迭,一代代名师大家皓首穷经,甘为孺子牛,不啻微芒,造炬成阳。
从奉命创办上海俄文学校,到迎来第一批学员,上外创校校长、“中国大百科全书之父”姜椿芳仅用了不到2个月的时间就创造了这一奇迹。他任职校长的时间并不长。但他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追求卓越的创新实践、勤勉严谨的治学态度,是留给上海外国语大学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对上外“格高致远、学贯中外”的校训的最佳诠释。
姜椿芳
在上外这片沃土上,作为英语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方重先生辛勤耕耘、潜心治学。60载执教生涯,先生半数时光留在了上外,为国家培养了不计其数的优秀人才。时至今日,先生在学界仍具有广泛影响、享有崇高声誉。在年上海社联成立60周年会议上,方重先生当选首批“上海社科大师”。
方重
喜欢教书,也喜欢编词典的孙义桢,其长达40多年的“词典人生”始于年。他用自己长达40余年的时光,搭建起了中国西汉双语辞书事业的框架。在他的身教言传下,由老中青三代学人组成的西语系辞书编撰团队在词典编撰事业上不畏艰难,孜孜不倦,薪火相传,为“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国与西语国家的文化交流做出贡献。年,上海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教授孙义桢荣获中国辞书会第四届“辞书事业终身成就奖”。
孙义桢
俯首甘为孺子牛,挥蹄勇做千里马。这些专家学者用丰富的学术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勤奋的耕耘历程铸就了上外丰富的人文传统和大学精神。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而他们的匠心与才华则通过三尺讲台在一代又一代的人中不断传递。在时代期盼中,更多上外青年教师勇立潮头、矢志奉献,以甘当“孺子牛”的勇毅接续奋斗,书写改革创新的新画卷。
从上外到牛津再到华威大学,她的求学之路漫漫,抒写着孤独而专注的青春故事;从西行万里到学成归国,回到母校是她从未后悔过的“人生最好的决定”;她曾就职于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如今是学生眼里优雅美丽三观正的现代独立女性;她将科研与教学相融,把知识与爱挥洒在课堂……她就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本科优秀教学奖二等奖的获得者,来自英语学院的周小舟老师。
周小舟
在课堂上,他引领学生,共同放眼国际。在学术上,他大胆跨界,专注探索科学奥义。课堂、电台、慕课,处处是他传道授业解惑的平台。他就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优秀教学奖获得者,来自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的孟亮老师。
孟亮老师
观察世界风云,贡献国别区域全球知识;讲述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是上外人的理想,也是上外的使命。上外这些教师传承理想与使命,甘为“孺子牛”,用一片丹心培育桃李,用奉献点亮人生的征途。
初生牛犊不怕虎:尽情“犇”跑,砥砺向上
70余年前,一代代名师大家“俯首甘为孺子牛”,用“向上”的精神谱写了一个又一个创业、创新、创造的故事,用“向外”的品质铸就了海纳百川、胸怀天下的精神,才将初为牛犊的上外打造成新中国外语教育的发祥地之一。而今,新一代的上外人以初生牛犊的勇气,在风云万变的时代中,打烙自己的成长足迹,创造出新的上外故事。
年是高擎马克思主义真理火炬的中国共产党建党周年。而上外一期校友、中共中央编译局原常务副局长顾锦屏已经从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工作70年了。70年来,他目睹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风云变幻,见证了新中国马列著作编译事业的起步与发展;70年来,他从“小孩儿”变成了“老顾”,又变成了白发苍苍的“顾老”;70年来,任光阴流转而初心未改。
顾锦屏
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每年的毕业生中,不少人选择从事外交、外事、外宣、外经贸、外语教育等领域的工作。徐湾,便是一位驻外工作者。年,在上外读书的他选择加入中国解放军,开启了他两年的军旅生涯。复员后,他回到母校,参与建立了外交英才俱乐部,并担任首届主席。年毕业后,他顺利进入外交部工作。深沉的家国情怀让他再次做出选择——前往阿富汗驻外。
徐湾
大四时,王甜甜就以优异的成绩提前考入上外高级翻译学院的会议口译项目(CI),创造十九岁考进CI项目的最小年纪记录。凭借过硬的实力,她还赴联合国实习,两年内顺利拿到会议口译证书。在攀登完英语专业的高峰之后,她选择进入金融投资行业,不断努力逐步由分析师升职为投资经理。在完成总额超过一亿美元的股权交易后,王甜甜加入凯世酒店集团。年凯世酒店集团企业战略和发展高级副总裁王甜甜入选“30位30岁以下精英(ThirtyUnder30)”。
王甜甜
“格高志远、学贯中外”“诠释世界,成就未来”是一代代上外学子的执着追求,更是母校给予每一位上外学子的宝贵财富和不竭动力。在百年未见之世界之大变局的时刻,还有许许多多上外人和他们一样,活跃在祖国的外交战线上,为国家利益、人民福祉、世界和平与繁荣殚精竭虑,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当前,新一代上外学子满载着延续与发扬上外精神的使命,如初生的牛犊,朝气充满希望,他们勤奋学习,砥砺品格,敢于担当,更加自觉地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在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征程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风起禾尽,志在千里。年呼啸而至。用九牛二虎之力创造新篇章,用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品质育桃铺路,用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毅攀登竖梯,用这三种“牛”的力量尽情“犇”跑,奋发向上、进而向外,这是上外迈向全球新征程的美好愿景与行动。
素材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