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中国故事的界定有哪些范围?
关于中国故事,从不同的角度、领域有不同的理解。大学生的真实生活故事只是其中一方面。中国故事并不局限于叙事,也可以是信息,如中国制造、中国5G建设、中国高铁等方面的信息也属于中国故事;另一种是阐述观点,如让学生针对外媒对中国孔子学院和孔子思想的一些误读和误解,来写反驳性的文章,这也属于中国故事。但是从讲述形式的广泛性来说,真实的个人生活故事,是所有大学生都可以讲述的,而且是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讲述内容。
2、对于中国故事素材的版权问题,原作和译作的评价标准不一,国际上的认可度也不确定。如何选择中国故事的素材?如何寻找中国故事相关资源?
我们要求学生呈现原创故事,不能翻译或改编期刊、报纸上的内容,或由一些零散的内容拼凑而成。在进行数字化叙事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严格遵守使用图画、背景音乐、视频等素材的版权要求,要寻找具有使用权的素材,在作品最后声明所引用内容等。选择哪些中国故事的素材和相关资源取决于想呈现的中国故事。我们现在做的项目是讲述真实个人故事。讲述个人故事,要进行自我反思;讲述周围人的故事,则需要采风、访谈、查阅相关资料,从不同的视角反复锤炼故事线,以叙事框架来呈现。
3、纯粹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和用外语讲中国故事之间有什么区别?怎么确认这个故事吸引人?怎么确认外国朋友能听得懂?听得有趣?能够接受?
首先,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和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应该属于两种文体。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像说明文,偏向比较客观的视角,倾向于说清楚故事内容是什么。例如,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科学的解说或介绍,如介绍京剧、《清明上河图》;或对客观、抽象事物进行阐释,如介绍二十四节气,使国外的受众对中国文化有一些了解,从而获得一些有关中国的知识。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更像记叙文,偏向讲述者的主观视角,侧重讲述发生的事情,也可以讲述自身故事或访谈故事。通过叙述的方式讲述带有寓意的故事,一般注重描述事情的过程,强调情节的跌宕起伏,情感上的冲突及其中蕴含的中国人的价值观。
其次,可以从情节编排和共情两方面着手,以期更好地吸引受众。就像看电影一样,不同的情节编排,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还要让受众与故事的主人公感同身受,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刺激。
最后,在语言表达上要符合受众的语言表达习惯,可以归纳为“在求异中求同”。“求异”指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虽然受众可能对具有中国特色的事情表示感兴趣,但是这些可能离受众的生活比较远。在传播过程中,还要“求同”,就是落实到情感,并解释具有中国特色的事情,使它符合受众的语言表达习惯。
4、讲故事是不是涉及口语或书面语的语步?在词汇表达方面应该如何把握?怎么用词?
首先,外语数字化叙事从语言风格上讲既不同于书面叙事,也不是口语风格,而是类似于有准备的即兴演讲。讲课时也借鉴了美国演讲修辞学教授斯蒂文·E.卢卡斯提出的关于演讲语言的四条评价标准:语言的准确性、简洁性、生动性和得体性,即让中国大学生用英语讲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使用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叙事性语言文体,以准确流畅、简洁明快、形象生动的语言来呈现故事内容、更好地引发听者的共鸣。
其次,用词方面可以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