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大连班”?还得从一纸协议说起。 年6月,大连市与六盘水市举行对口帮扶会议,两市教育局签订了《大连市教育局六盘水市教育局“十三五”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帮扶框架协议(-年)》。 同年8月23日,大连市教育局指派大连市信息高中副校长潘永久,作为六盘水市第八中学大连支教团队带队组长,带领五名教师来到六盘水市第八中学执行“组团式”帮扶任务。
此前,虽然大连与六盘水教育扶贫协作多年,但六盘水教育整体改变不明显。如何实现“经验要落地,受援单位有明显进步”,一直困惑着两地。“名校长+名师团队”组合的“5+1大连班”整建制组团帮扶通过“三结合”能很好地达到“精准帮扶”的目的。 “因为对六盘水的教育情况不清楚,在来六盘水之前我们支教团就一起商量研讨到六盘水后该如何开展工作。”潘永久说,因为这次支教,原本并不相识的几位老师常常坐在一起提前了解六盘水市第八中学的教学进度、学情,一起备课。 就这样,六盘水市第八中学高二(四)班——“大连班”应运而生。 “两地的学生基础和教学都有不小的差距,学生和老师都有些不适应。虽然之前做了很多的准备,但刚来的时候还是有点措手不及。”“大连班”班主任郭云涵回忆到。
然而,办法总比困难多。开班会、学前对话、了解学生情况,与六盘水市第八中学的老师们共同探索,支教团定制出了“三、四、一”工作思路。 “三”即“教师的三项引领”,通过打造“大连班”在班级建设方面起到引领作用;植入一个学科,在支教团五位老师教学的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五大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方面起到引领作用;结对几名教师,在教师成长方面起到引领作用。 “四”即“带队副校长的四项参谋”,即在学校教学、德育、教研、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起到校长的参谋作用。 “一”即是“团队的一个作风示范”,即大连支教团队工作期间以优良的作风、规范的行为,全方位带动教职员工干事创业,在全校范围内起到模范作用。 支教老师将“所能”和“所需”结合,实现精准对接; 同时,“点面结合”立体呈现大连教育的原生态,每一名教师和带队组长都是一个点,可以立足本学科本岗位发挥引领作用,一名带队组长和五名教师又组成一个面,通过班级平台实时呈现大连的教育经验和做法,立足学校层面在教学、德育、科研、教师培训、校园文化、课程建设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此外,“横纵结合”动态呈现一个学年的完整周期,支教团队在受援单位连续开展一年工作,工作呈现既动态直观,又清晰全面,让受援单位可观、可感、可长时间连续观摩和学习。
然而,六盘水的教育理念和发达地区相比还有着明显的差距,而六盘水市第八中学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地区,基础相对薄弱,面对传统课堂上全程输送知识点的教学方式,学生们无法集中接收信息。 “第一次上课就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我们思考的是如果高效的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知识,把最重要的知识点讲解后留出时间给学生思考接受,再说下一个点。”郭云涵和支教团的老师们不断的根据课堂发现的情况,及时改变教学方式。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连班”还开创了“班级币”,课堂表现好的学生,卫生打扫的干净的学生都能拿到“班级币”,而“班级币”可以用来“购买”自己喜欢的座位,也可以用来争取三好学生名额。 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教育经验,支教团不断创新,开设班级小组自主管理模式、执行导师制、设计主题班会等措施,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 两年来,潘永久带领大连支教团队克服气候不爽,饮食不适等困难,坚持起早贪黑,发挥特长,忘我工作。能够做到在受援学校半坐班的情况下,每天在岗工作超过10小时。 两年来,尽管贵州旅游资源丰富,但大连老师很少走出校门。潘永久副校长本来只有一年支教任务,第二年他又主动留下一年,他废寝忘食工作,经常错过饭食,常年食用方便面,也因医院,做了手术。他的妻子屈宁老师受到他的感召,也报名来到六盘水参加支教工作,由于高原不适,得了重度耳鸣。田庆斌副校长一直身体不好,但仍然坚持在一线工作。王绍勇和申丽萍两位老师也是夫妻档,共同来到六盘水分别入驻两所学校参加支教。大连班班主任朱颖老师创新班级管理,全天候陪伴学生。 老师们的付出得到了最满意的回报---
大山里这群原本有些内向的孩子们此时充满自信,课堂上积极活泼,成绩蒸蒸日上,班级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原本不算出挑的“大连班”已成为全校班级争相学习的榜样。 八中建档立卡户陆韦同学说:“经过跟大连老师学习了两年,我的成绩已由多名进步到年级名,我有信心成为我们村的第一位大学生。” 除此之外,潘永久副校长通过帮助学校制定并牵头实施四项制度、七项措施,学校在教学、科研、德育、管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提升,尤其全校正在开展推行的听评课制度,教师拿着凳子在班级间穿梭听课,已经成为校园里一道特殊的风景。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黄瑶谢勇勇
编辑屠琪
编审马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