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已经迈向一个新时代。
客观而言,新高考,将会给我们打开一个新的大门。
对于高中生、家长乃至高中学校的老师而言,一定真正要了解新高考的“新”在哪里,到底“改”了什么。不然,带来的也可能是坑。
通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否则,带来的必定是惨痛的教训。
先让我们看一下首批试点省份的真实案例。
年是浙江省新高考的第一年,然而这一年的高考录取中出现了一些很诡异的现象。四川大学本部在浙江的一段投档线为分,而竟然有同学以分报考并被录取至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后者仅是前者的一个独立学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三本院校。
与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相比,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也有类似惊异事件。其一段投档线竟然也出现了分的惊人高分,比同济大学本部仅仅低了2分!这个分数,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比肩,直接甩开绝大部分重点院校一大截。类似逆袭的独立学院,不完全统计,这去年浙江不低于9所!可想而知,这其中不知道隐藏了多少考生的悔恨和眼泪。
我们不禁产生了疑问:难道说现在这些名校的独立院校发展的如此壮大了?已经可以和本部平起平坐了?难道考多分的同学都是高分低能,他们和父母连本校和独立学院都傻傻分不清?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上述人民网的报道,可以发现,造成这些考生被动局面和惨痛教训的根本原因是:那些高分报“三本”的同学和家长,根本就没有真正搞懂新高考的新规则!
浙江新高考的本科批次录取中,学校之间不再分一本二本还是三本,所有的本科院校在一起招生。
志愿填报时,根据考生的分数分为高、中、低三段,高段分数先录取,然后依次进行;同时,录取的基本单位不再是学校,而是变为了专业。
也就是说,上边这些高分的考生由于分数处于第一段,可以首先填报志愿,所有的学校任君选择;选择时是一个专业一个专业的来,也就是“**专业-**大学”的形式,而不再是“**学校-**专业”了。
由于学校不分层次了,所以在志愿清单中好大学和一般的大学是放在一起的,都是“平起平坐”(平行)的关系。若在以前,可能也会有人把独立学院和本部搞混,但在报考时是分批次的,在一本批次填报时你根本报不了独立学院,因为它们在二本或三本批次。可是到了新高考呢?所有本科学校一锅炖,新高考的录取中已经没了“批次”这个防火墙了。
这就像我们开车,必须先了解交通规则才能上路。高考改革后,我们也必须先清楚地了解规则,并真正了解大学的层级、专业的概况,不然就有可能造成一生(至少几年)的遗憾!
很多高中老师或培训机构的人员,总在强调一句话:新高考也是高考,无论怎么“改”,其核心还是考试。总体而言,这个判断没错!
但同为考试,现在规则却变了,“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清楚:新高考改革后,到底有哪些“新”考试,这些考试又有哪些“新”规则。
高中学习的科目
新高考改革后,学生要学的科目变化并不大,一共是13门: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与健康、艺术(包括美术和音乐)、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
高中阶段要学习的科目
合格性考试
学生在学完所有13门课程之后,都要参加一个叫做“合格性考试”的测试。合格了就证明你满足了高中毕业的基本条件,可以获得高中毕业证书了,其性质和作用类似与之前的高中会考。
TIPS:
如果说高中期间没有通过考试拿到毕业证,也可以在离校2年之内,再参加合格性考试,考试合格,其他各方面条件也满足的情况下,是可以补发毕业证的。
合格性考试并不呈现具体成绩,而是以“合格”或者“不合格”的方式呈现。
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六门课满分为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语文、数学和外语都是分为满分,考试时间为分钟。部分省份规定,如果参加统一高考,而且高考分数达到了一定的标准,就可以直接认定合格性考试合格,这样就可以省去一次考试。
为了不影响高考,占用学生过多精力,合格性考试采用随教、随考、随清的方式。也就是说,在学完之后,会尽快安排考试,考过了就没心思了,能拿更多精力准备高考。
具体的时间安排来看:
每年会统一组织两次考试(以浙江省为例,放在1月和6月),放在每个学期期末,学生最早可以在高一下学期末参加。除了以上以“考试”形式结课的科目之外,体育与健康,是放在高三第二学期,考核方式是考察;艺术类(包括音乐与美术),放在高三第一学期末,考核方式也是考察。具体的时间安排,请参考各地的政策发布。
考试新形式:等级性考试
除合格性考试之外,还有一种叫做“等级性考试”的考试。
它是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课中,根据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自由选取3门作为自己的科目参加考试。(浙江省还加入了“技术”学科,所以是“7选3”,不排除在有些省份将采用浙江的模式。)
这种考试有什么用呢?作用太大了!
因为新高考改革之后,学生的高考成绩,除统一考试中全部考生都必须参加的语文、数学、外语之外,还要加上等级性考试的成绩。
用图表示为:
到这里,我们就能发现新高考与原有高考的本质差异了。
新旧高考的对比与变化
变化1:科目组成变化
之前高中是要分文理科的,学生只有两种固定的搭配可以选择,要么理科学习物理、化学、生物,要么文科学习政治、历史、地理。
只要选择某一类,就要学规定好的科目,未改革前的高考,很像是固定的套餐一样。
高考旧套餐:文理两种选择
而如今,新高考则大不一样。
不再分文理了,语数外之外,学生可以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或7门)课中自由选择3门,此时,新高考改革后,高考科目更像是自助餐,任君挑选。
新高考自助餐:更自由丰富的选择
除了科目的变革外,部分统一性考试科目(即语数外三大主科)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因为现在没有了文理科之分,所以数学科目不再分开命题,所有学生使用同一套试卷。
外语不再是一次性考试,新高考改革后,外语一年有两次考试机会,可以取其中最高成绩。(请注意甄别“两次机会”是指听力两次,还是指笔试两次。从目前来看,大多省份都是听力两次机会,而笔试只有最终的一次。)
变化2:语文、数学、外语的命题趋势变化
▼语文:
国家如今越来越重视母语和传统文化,对语文的重视将成为长期的政策倾向,所以在高考中,语文的重要性将会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未来高考中,阅读能力将成为语文考试的核心,文字阅读量将会增大,阅读材料的涉及面扩大,阅读题将更加注重考生的思辨性,形式也将更为复杂。
此外,写作能力也将得到进一步重视,创作多种体裁文学作品的能力,将成为考核的方向。而且,对于独立思考能力和个人观点的考查,也会逐步走进高考语文的命题中。
▼数学:
由于取消了文理分科,改为统一命题,所以数学的难度相对来说将会有所下降。
今后,数学将会着重考查所有考生一般性的、共同的数学素养与数学思维能力,同时,可能会将数学与文化交融起来,例如将史料与考题结合,考查数学的文化价值。
还要注重数学思想的发掘,在综合问题的解决中,要找出其所蕴含的数学思想,例如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分类与整合、特殊与一般、化归与转化、有限与无限、或然与必然。
此外,数学将会重视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加入探究活动、数学建模活动,以及数据分析与处理的实际应用。
▼外语:
在各省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中,多数省份的听力是单独考试,在未来还要加入口语的测试。听力与口语的比重将会不断提高(例如北京将会听力和口语将会提高到50分,也就是说卷面成绩只有分了)。
所以,要重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外语卷面考试中,阅读能力的考查也会不断加强,同时写作与翻译也会增大比例。
但总体来看,高考的长期趋势,是降低外语的重要性和难度。
等级性考试的时间
了解完了新高考的科目之后,让我们再具体了解一下等级性考试。
考试时间上,新高考是放在高三的第二学期,统一组织,每个考生只有一次机会。(具体安排,各省稍有差别,各省都会有具体政策。)
上海的等级性考试时间(图片来源于网络)
等级考试赋分新规则
高考改革后,与之前大不相同的是,等级性考试成绩将不再是简单的卷面分数了。
此时,将会采用一种叫做“等级赋分”的方式。
学生考试时会有一个原始的卷面分数,根据这一分数,进行由高到低的排序,分出A、B、C、D、E五个等级,再把等级转化为具体的分数(浙江和上海在试点中已经有精确的方案,其他部分省份还没有出台具体的细则)。
为什么要采用等级赋分制呢?我们可以先从一个看似不太正式、但很生动形象的例子讲起:
小明,某次数学考试考了95分,回到家父母一看,哇,成绩很好,于是给他做了一顿大餐以作奖励。后一次还是数学考试,小明只考了75分,父母一看觉得他考的太差了,气不打一处来,训斥一顿以示惩戒。对于唯分数论的父母来说,分数的高低是判断成绩好坏的唯一标准。然而,事实却是,在第一次考试中,题目非常容易,全班的平均分是97分,小明的95分只排在全班倒数第十;而第二次考试中,题目难度非常大,全班的平均分是70分,小明的75分已经排到了全班正数第十名。
从这个例子就能看出来,考试的难度不同,使得分数的高低比较,变得没有实际意义,这也是新高考引入“等级赋分”方式的初衷!
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同科目的比较。
假设在新高考中,小刚和小丽高考都选考了物理和化学,而且在高考中两个人的语文、数学、外语和物理、化学的成绩之和相同;小丽另外选考了生物,成绩是90分,最终以优异成绩顺利进入了北京大学;但小刚另外选考的地理只考了65分,最终只能进入一所大学。如果按照这种传统的记分方式,可以看到,因为选考科目不同,二人的命运走向完全不同。然而事实却是,在这次高考中,生物试卷的难度很小,小丽考的90分只排在全省50%的名次;而地理试卷的难度很大,小刚考的65分却能排在全省前10%的名次。按照传统记分的话,公平吗?很明显,一点儿也不公平。
因此,在新高考下,不同的人选考科目不同了,倘若只是按照各自选考科目的原始分数进行加和而得出高考分数,选考科目容易就能取得高分,选的科目难了就得不到高分。这对选考物理等较难科目的考生,显然是十分不公平的。
此时,受考试难度和科目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分数已经是不同质的了,不能进行简单的加和操作,只有转换为同质性的标准分数,才能进行科学的比较与求和。
而且,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它的目的是在一群水平不同的人中间选出优秀的人才,单纯的分数对高考来说其实没有多大的意义,所以,等级赋分也更加符合高考的初衷。
那等级赋分怎么操作呢?
每年的考生那么多,动辄上万甚至十万、百万,只是个排名,那肯定不行。百分制等级就能简化这种排名。
所有考生成绩从高到低、按照百分制去排位次,前3%就代表只被3%的考生超过,即全体考生的前3%;50%就代表被一半的人超过,以此类推。
只有百分等级,也不行,因为最后成绩出来了,告诉你物理成绩是5%,很奇怪,统计成绩和录取等也会不方便。
所以,还要将百分等级再转化为分数。此时的分数就与最开始的卷面分数完全不同了,因为已经通过排名给标准化了,各个科目之间也可以直接比较与加和了。
北京等省份的赋分政策还未出台,我们可以参考一下浙江省的赋分制度。
浙江省等级性考试成绩赋分表(年)
在A-E五个等级之内,又细分了21个等级,每个等级所包含的人数比例范围略有不同,呈现出近似正态分布的形态。(每年考生的数量都很大,全体成绩的分布是很均匀的,有高有低,特别高的和特别低的都是少数,大部分人都是处在中间,类似于一个山头的形状,这种中间高两边低的数据分布就叫做正态分布。)
因此,等级性科目的考试成绩的计算方法是:
①考生参加考试,获得卷面成绩;
②根据卷面成绩,得出在全省内这一学科的排名;
③由赋分规则找出赋分;
④等级赋分后的分数,作为最终成绩计入高考成绩。
再举个例子:
还是小明,化学试卷分数为90分,全省化学排名为10%,根据赋分规则10%的排名赋分为91分,所以91分是最后计入高考的成绩。
当然,赋分后的成绩可能与原始卷面成绩不一致,有可能高于卷面,也有可能低于卷面,取决于成绩的排名等级。(如果小明的90分位列全省11%,那只能赋分88分)
所以,即使分数变少了,由于是全省所有考生均参与排名和赋分,却是想对公平的。
选考科目保障机制
比较特殊也值得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