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年幼儿童学习外语学习这件事儿,以往许多研究都发现:视频学习的方式相比老师面授的方式效果差很多。其中一项著名的研究就是美国儿童学习汉语普通话的实验。研究链接研究者让9个月大的美国婴儿来到实验室,接受12次,每次25分钟的汉语普通话的声音学习。研究者将这些婴儿分成四组,分别接受三种学习方式:1)面授组:汉语老师与孩子面对面交流汉语;2)录像组:同样的老师,通过录像的形式,给孩子呈现同样内容的汉语;3)录音组:同样的老师,通过录音的形式,播放相同内容的汉语声音。还有一组对照组的孩子没有接受普通话的教学,这些孩子只听到英语。研究结果:面授组的孩子完成学习后,对汉语声音的辨别能力可以达到汉语母语者的水平,但录像组和录音组的孩子并没有产生汉语语音学习效应(Kuhletal.,)。这个结果让许多家长感到沮丧,如果时间、空间、资源有限,不能上面授课,只能选择线上学习的方式,难道就一定没有好的效果吗?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弄清影响外语学习效果的根本原因。其实,我们之前也讲过:一些研究发现,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孩子与视频缺乏交互。如果采用可以进行对话或者交互的视频环境,孩子的学习效率要比只是被动观看好得多。另外,下面这个华盛顿大学科学家发表在顶尖学术期刊PNAS上的研究报告,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更为有趣的发现:有同伴在场的情况下,婴儿学习外语的效果更好(RoseberryLytleetal.,)。研究链接研究者招募了31个9个月大的美国婴儿,让他们观看汉语普通话的材料(一个中国人讲关于书籍或玩具的故事)。这些材料采用了主动的形式给孩子播放,孩子可以通过触摸屏自己控制视频播放的进度,一个包含12次。这些孩子被随机分配到两个不同的实验组:一组孩子会有一个同伴在旁边一起听语音(15名),另一组是自己一个人听(16名)。(见图1)。图1孩子单独学习(A)与跟同伴一起学习(B)最后,研究者比较了两组的学习效果,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采集孩子收听声音时大脑的反应。研究结果:相比于自己单独听,有同伴一起听的时候,孩子会说出更多有效的语音,并且,他们的大脑会呈现出更成熟的大脑语言加工模式。这个结果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语言学习的早期启蒙阶段,即使只能跟着视频学习,我们也可以通过给孩子增加学习同伴来提升效果。其实,细细想来,这背后的原因就是社会的互动作用,因为这种互动大大增加了孩子学习语言的动机。此外,在人际互动过程中,注视和其它社会交互的线索,是可以帮助孩子学习一个词语的意义的,而这些重要的线索在视频中是很难得到的。所以,在外语学习过程中,通过同伴或者其它形式的交互,提升孩子的参与度,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是获得最佳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创作:脑博士(理智爸)美编:Penny排版:Sheldon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谁是脑博士(理智爸)?毛头爸爸,香港大学博士,美国访问学者,学科背景涉及脑科学、心理学与语言学,目前就职于某国家级科研院所,从事儿童语言能力的脑科学研究。在带娃过程中,边研究,边实践。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6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