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一言兴邦,一言亡国。”一个良好的外交环境不仅有助于国际经济文化的发展,更有助于建构本国经济贸易的外部环境。因而,为了进一步提升国家的整体实力,新中国在成立的第一年,便先后同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提出了重要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步步浇筑起了中国外交的成熟体系。这背后,也自然离不开各领域的共同努力。
其中,为我国培养“高质量、大批量”外交类、翻译类人才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便是十分重要的存在。
启航,顺应时代而生
年,正值新中国外交事业蓬勃发展之际,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在周总理的提议和关怀下诞生。这所由总理起名、选址、先后五次临校的语言类高校,在建校初期就被冠以“培养我国高水平外语人才”的期望。得益于国家的重视,这所学校早期的师资队伍可谓是荟萃大家、名师遍地。
如,曾长期担任国家领导人主要俄语翻译的“俄语泰斗”——李越然教授;曾陪同周恩来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的“翻译界元老”——管震湖教授;曾填补我国英语词书的空白、主编《英语谚语词典》的周锡卿教授;新中国第一代日语播音员苏琦女士等等......
彼时新中国的语言人才规模并不庞大,在领域内顶尖人才们的助力下,北二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开创了法语、俄语、英语学科发展的“新局面”,同时还为学校累积了十分宝贵的早期教学经验,迄今仍对该校的教学工作有着积极的影响。
单从荟萃名师、开辟前路这一角度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创办,无疑对我国培养外交人才、发展外交事业是一场“及时雨”,足可见这所高校在我国语言类高校中的突出地位。
发展,具有突出特色
从过去到现在,这所高校已经历经了58年的发展,成为了向我国当下市场输送“大批量、高水准”语言类人才的主要基地。这一成果,除了受建校初期一流名师所累积、传承的教学经验的影响外,学校学科专业的突出实力,也同样是优质人才频出的因素之一。
年至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可谓是跑出了“加速度”,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的成绩十分突出,表现较为亮眼。年,北二外携手我国“头部强校”——北京大学共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仅一年的时间,年学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便成功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经过后来2年期的沉淀,学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跻身“软科最好学科排名”同学科前10%,成为北二外当之无愧的“办学王牌”。
众所周知,学科是专业发展的基石,学科是专业成长的土壤。在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快速发展下,截至今年6月,学校共有29个专业获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在近三年连续招生的专业中,实现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全覆盖。这对考生而言,不仅意味着泰语、西班牙语、翻译、商务英语、日语等多个一流专业选择的增加;同时,也能反映出,北二外身为“中国外语教育的领航者之一”,能够为学子们提供的成长资源和整体实力是不容置疑的。
而在庞大师资和一流专业的“双动力”下,北二外的历届毕业生们也凭借其过硬的专业技能和个人素养,成为了我国各领域的优秀栋梁。如,我国当下的“最帅外长”、原商务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驻外大使等知名人士,都曾在北二外的校园中深潜学海、磨砺自身。
成果,传递二外声音
除了在教学端为我国孵化人才,学校在科研事业的成果贡献上,也同样传递着二外声音。
为了整合高校资源,实现“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育”的目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现已搭建15个研究院、3个实验室和8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以高水平区域与国别烟和酒基地、新型高端智库,及哲学社科研究基地为主心骨的“三位一体科研平台”已然成形。
倚托稳固的平台结构,北二外近五年来,多项国家级项目、多项省部级项目得以开花结果。尤其是年,学校获批6项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立项数量在所有单位中名列第三,创历史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北二外的科研成就也被运用到了国际大型赛事中。北京冬奥会期间,由二外牵头研发的“基于5G冬奥赛事和中国文化多语种全球传播服务平台”,为全球观众和媒体提供了综合了解冬奥赛事及中国文化的渠道。该平台以29种语言向世界介绍北京冬奥会,覆盖了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汇聚了超千万条冬奥关键咨询。这种“通过高校科研结晶,讲好中国故事”的举动,在二外以往的突出成就中还有很多。
响应时代号召,具有发展特色,输出卓越成果,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虽长期秉持“低调”的办学风格,但这所语言类高校的真正实力却并不“低调”。倘若该校能保持近些年的办学“加速度”,那么小编相信,该校在高教领域中的影响力势必将“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