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人大常委会对高等教育法执法检查报告进行了小组审议,委员、代表们围绕高校评价体系改革、高校投入不均衡等问题进行探讨。其中,多位委员、代表建议要尽快落实高校评价体系改革,并建议进行分类评价,如单独设立教学教授岗,让即便论文发表少,但课讲得好的教师也有同等晋职权利。本人作为一名高校人事工作者,对这样的呼声已经听过了很多次了,而且,已经有一些高校开始为教学型教师设立了职称通道。就在今年上半年,南京林业大学从教33年的理学院教师蒋华松如愿评上了教授,成为该校第一位“教学专长型”教授,蒋老师的案例也引发了多家媒体的报道,有媒体甚至用“教学型”教师的“春天”来形容,不做科研也可以评教授,这确实是一个重大的改革。在大学评教学型教授真的只是讲讲课,真的不用搞学术、写论文吗?我们可以一起来看看南京林业大学制定的《教学专长型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条件(试行)》,看看教学专长型教授究竟需要什么条件:首先是学历和资历条件,年前出生的不要求学历,但年后出生的必须具有博士学位(外语、体育、艺术除外),虽然说不唯学历,但学历不够的老师仍然是没有机会的。再来看看最重要的业绩条件,一共6条,必须满足第一条和另外任选2条。其中第2条,要求有教改项目和中文核心期刊教学论文。虽然可以不写科研论文,但同样需要写教学论文或者申请教学改革和研究课题。第3条,课程和教材建设,虽然不用写论文,但同样需要花时间去琢磨教材和课程设计。第4条是指导学生,但必须获奖。第5条是教学成果奖,通常也是需要用论文或者比论文更复杂的申报书去申请。可以看出,以上这些条件虽然都是与人才培养有关,但真正考察课堂教学的只有第1条,和第3条的一部分,而且,除了第1条外,每一条都需要做深入的研究。像中文核心期刊教学论文,发表难度并不亚于SCI论文。除了对教学业绩的要求,文件中还有一条看似很软但很重要的规定:专业理论要求。要求具有本学科系统而坚实的理论基础,深入系统地掌握所教学科课程体系和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经验丰富、能力强;能及时掌握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动态,专业知识功底深厚。从这一条来看,蒋老师一定也在做着科研工作,否则,从教33年,如果不进行学术研究,不跟踪学术前沿,他恐怕很难讲出最新的知识,也很难提升教学质量。所以,一名合格的大学教授,必然是既有教学又有科研,有侧重可以,但缺一不可。中国人做事情常常容易矫枉过正,一说重视教学,就认为科研影响教学,一说反对“五唯”倾向,就不赞成老师发表论文、申请项目。实际上,教学是底线,想要加强教学,我们可以提高底线;但科研是上限,在保证底线的同时,上限可以无限高,我们没有必要去限制。对于上文中委员们提出的意见,个人认为:只有教学而没有科研的教师是不能评教授的,即便单设教学型教授通道,其待遇水平也不能与普通教授一样。只有教学没有科研的老师,讲课讲的再好,也和中小学教师没什么区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