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马隽
俗话说,考得好不如报得好,七分考三分报。志愿填报是高考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最关键的“临门一脚”。随着高考的落幕,考生即将迎来志愿填报。今年是高考改革之年,我市首次实施“3、1、2”模式新高考,如何填报好志愿,成了摆在考生及家长面前的一个大难题。6月16日,就考生及家长关心的新高考志愿填报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市教育局二级调研员孟祥文。
记者:新高考“3、1、2”模式是什么?分数怎么算?
孟祥文:新高考“3、1、2”模式中的“3”指语文、数学、外语是全国统一考试科目,每科满分为分;“1”指从物理、历史2科中选择1科作为首选,每科满分分;“2”指从思想政治、地理、生物、化学4科中再选2科,每科满分分。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历史以原始分成绩计入总分,思想政治、地理、生物、化学以转换后的等级分计入总分。
记者:志愿填报与往年比有哪些变化?
孟祥文:新高考不再分文、理科,在志愿设置和录取规则上发生较大变化。招生计划、分数线划定、高校录取都将按照物理学科类、历史学科类进行。与以往的文、理科有些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志愿设置由以往的“学校、专业”变为“专业、学校”,没有了“服从调剂”的志愿,志愿的数量也增加了;在高校录取规则上,按物理学科类、历史学科类根据总分分别排序,除了考虑总分排序外,各高校还对选择性考试科目“1”和“2”有了限制性要求。
记者:志愿如何填报?有哪些窍门?
孟祥文:既要总结经验,汲取以前志愿填报的教训,又要根据新变化、新情况采取新策略。建议考生填报志愿时要做好二项基础性工作,处理好四种关系,防止七种常见错误。
记者:要做好哪二项基础性工作?
孟祥文:一是考生要综合分析自身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家庭条件等实际情况,明确自身总成绩及相关选科考试分数在全省同类考生中的排名顺序,做到“知己”。二是研读想要申报的目标院校的招生简章,了解大学的录取批次、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办学理念和办学特点,特别要了解该院校及专业的选科要求,弄清对首选科目有无限制,对再选科目有无规定,了解近三年目标院校及专业的最低录取分数等,做到“知彼”。在此基础上,再对自身分数与学校、专业志愿的匹配度进行分析,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分数,细致对照目标院校及专业的要求,选择要申报的院校及专业。
记者:要处理好哪四种关系?
孟祥文:一是处理好选专业与选学校的关系。虽然今年填报志愿的形式为“专业、学校”,但建议考生还是把选专业与选学校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哪些院校的哪个专业更适合自己,而不是简单地在时间顺序上考虑先选专业还是先选学校问题。二是处理好现实与理想的关系。即自己的考试分数、自身条件与想要申报的理想院校及专业的关系。参考近三年各院校各专业的录取分数,并结合自身实际,分冲刺、稳定、保底三个层次设计志愿。冲刺类志愿一般略高于自己的实际水平;稳定类志愿需要重点研究,考生填报这类院校及专业,几乎可以被录取;保底类志愿是指比考生的高考分数及全省位次偏低的院校及专业。三是处理好报考学校和专业多与少的关系。新高考本科层次每人可填报个志愿,有专家建议考生选择10个左右专业,每个专业再按冲刺、稳定、保底三个层次分别选择10所左右院校。四是处理好选择城市与选择学校的关系。在目标院校层次和其所在城市的层次选择上,作出适合自己实际的正确判断。
记者:要避免哪七种常见错误?
孟祥文:一是志愿没有拉开梯度,对于同一专业所选择的院校几乎位于同一层次。二是只重视受欢迎的专业,忽略了是否适合自己。三是没有考虑学习兴趣,导致入学后经常逃课,毕业后马上跳槽。四是只考虑本省的大学,往往竞争力更大,提醒考生试试省外院校,或许会被更好的院校录取。五是盲目随从,看别人报什么院校和专业自己就跟着报。六是填报的专业和院校过少。七是越俎代庖,家长成为志愿填报的隐形主宰者。建议以考生为主,家长和老师只当参谋,既不袖手旁观,又不包办代替。
本文来源:朝阳日报